首页 > 试卷 > 答题技巧 > 地理

2019高中地理各模块常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 2019-01-12 10:24:38 0 知识点|模块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2019高中地理各模块常考知识点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 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农业区位分析

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 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

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混合农业(见必修下册书16)

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

(1)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工业区位分析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 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 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 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 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 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1) 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 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 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

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

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

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

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

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1)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1)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

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

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能源问题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 汽油。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问题及其影响

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城市区位分析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

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

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

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

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

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旅游

旅游的作用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工程建设区位因素

铁路建设区位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泛亚铁路等。

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 合理布局交通网

(2) 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3、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 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 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建设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三峡工程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 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南水北调工程

调水路线

东线

中线

西线

可调水量

较大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扬州江都)黄河以南需要提水,过黄河顺水而下 地形较复杂,但水基本自流到华北(三峡、郑州、石家庄、北京等)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过巴颜克拉山、通天河、雅垄江、大渡河到西北)

现有可理由的配套设施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湖泊(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三峡、丹江口水库 差

东线工程对江苏(北方)影响:

有利影响:

京杭大运河水位太高,增加通航能力;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每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

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水的原因:

一方面:南方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原因略)

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关于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等温线

水平分布规律: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

垂直分布规律:

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

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

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等温差线

纬度变化:

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经度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等降水量线

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

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两侧递减。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等震线

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1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易错点1 对地图三要素理解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忽视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断方向;

(2)对比例尺理解错误,不清楚比例尺的缩放状况。

同学们在复盘中要关注以下相关知识:

一、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方向?

1.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首先要看是否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经纬网,则根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标,则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箭头指向北方);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的情况下,由于其方向与普通情况不一致,同学们极易判断错误,判断时可转换试卷或者书本的角度,使其与我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对地图,上侧为北方),然后进行判断。?

3.以上情况为平面上方向的判断。在宇宙空间中,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且方向根据地球公转的情况来判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二、比例尺复盘点睛?

1.比例尺的缩放?

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中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等问题。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放大”几倍或“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比例尺多了几倍。例如:“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同样,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1/5,则原比例尺乘以4/5;“缩小到”1/5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

2. 图幅的缩放?

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倍。?

3.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大小?

其方法是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然后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选用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绝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例如:用长和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200千米)求出长度比例尺为1∶5 200 000,根据纸张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约5 500千米)求出宽度比例尺为1∶5 500 000。然后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的中国地图比例尺不得大于1∶5 500 000。?

4.比例尺的大小与坡度大小、风力大小的关系?

(1)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2)等压距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等压距)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距)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5.比例尺的大小是指其比值的大小,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同样的图幅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其内容就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同样图幅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小,其内容就越详细。

易错点2 等值线弯曲状况判断不准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和掌握,且不能根据习题中给出的条件来分析问题而出错。在复盘中药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如果记忆不牢或者怕记忆不准确,可采用下面两个方法来确定:?

(1)垂线法?

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是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

(2)切线法?

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高值区。?

二、等值线的特征

1.同线等值:即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等值线,在同一条线上,其地理特征的数值相等。如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等;同一条等震线上,烈度相等。

2.等值线应为闭合曲线:任何一种等值线,都应是闭合的曲线,虽然在图中可能看到不闭合,这是因为受图幅大小的限制,如果图幅非常大的话,它一定是闭合的。

3.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由于一条等值线上的值是固定的,因此同一个点只可能在某一条等值线上,但等高线在陡岸处可能重合。

4.等值线密集的地方,表示该地理要素在单位距离内的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则较小。如果是等高线,则坡度较大;如果是等压线,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如果是等降水量线,则降水的变化幅度较大。

易错点3 经纬网的特点不能灵活运用

易错分析

容易出错的地方:

(1)对经纬线的长度变化特点判断不清,容易受视觉的误导,误以为相邻两条经线在不同纬度间隔的距离相等。

(2)不能正确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3)方向判断错误。图中经纬线均为曲线,极易使同学们形成视觉误差。(4)对有关地球运动部分的时间计算和太阳高度等内容判断错误。

解决有关经纬网判读的试题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经纬网地图上的长度?

1.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讲为赤道长度的一半。而纬线的长度则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南北纬60度的纬线圈为赤道长度的一半。?

2.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地点间隔的实际距离是111千米(也有的教辅上是110千米,做题过程中同学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单的进行计算,下同)。同一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地点间隔的实际距离是111千米×cos θ(θ为该纬线的度数)。?

3.根据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相邻纬线之间的长度间隔相等;相邻经线之间的长度间隔不相等,在赤道处最大,在极点处为0(这点在圆柱投影图中尤为重要)。

二、根据经纬网或者经纬度判断方向?

1.在有经纬网或者经纬度的情况下,南北方向可以直接根据纬度判断,较为简单。难点是东西方向的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两点间判断方向要取最短距离,即两点间的劣弧段。也可按照经纬度来判断,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把两地经度相加,如果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的地点在东边,西经的地点在西边;如果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东经的地点在西边,西经的地点在东边;如果两地经度和等于180°,则两地互为东西方向,即说两地任意一地点在东边,另一地点在西边均可。?

2.在以极地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应该按照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注意按照劣弧的方向来判断);而就南北方向来说,不能直接按照两地的纬度去判断,应该注意沿线运动中,其南北方向有一个转折点(即从极点做该线的垂线,垂足丙为转折点),从经过转折点的前后分别找出其运动的南北方向。

三、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判断

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我们常见的大圆主要有三类:经线圈、晨昏圈和0°纬线圈即赤道。如果所讨论的点位于这三个圈上,则其最短航线可以确定,按照两点间的劣弧判断即可。?

1.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1)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2)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

(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确定过哪个极点的为劣弧,再进行分析。?

2.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经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可分为两种情况:?

(1)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2)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易错5 时间计算能力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1)在图中找不到地方时或者区时的有关信息;

(2)运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时出错。?

学生在复盘时要关注以下内容:

一、地方时计算?

1.掌握常见的有关地方时的信息。某地白天的正中间时刻、某地一日内太阳高度最大、某地一日中物影最短、某地太阳位于最南或最北(极夜区除外)、某地物影位于最北或最南(极夜区除外)、位于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等信息均表明该地所在地方时为12:00;赤道上日出地的地方时为6:00,日落地的地方时为18:00。?

2.有关地方时的知识点。?

(1)地方时的概念: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2)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1°。?

【注】①加、减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边的用加,在已知地点西边的用减(注意这里的东西方向是人为规定的,以180°经线为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靠近180°经线的地方越在东边)。

②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

3.很多同学在进行地方时计算时出错的原因都是对公式掌握不够熟练,或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建议这些同学在进行计算时把计算公式写出来,按照计算公式将已知条件代入,一步一步地计算,千万不要只动脑不动手,否则计算能力差的同学极易出错。?

二、区时计算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进行区时计算时,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做而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不注意细节,没有看清题意而出现错误 ,所以在做该类习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已知经度求该地所在的时区——经度数除以15,小数部分“四舍五入”?

例:新加坡(104°E)——104÷15≈6.9,属于东7区。?

2.在区时计算上我们一般说时间值大的在“东”,即:同是东经度经度值越大,时间值越大;同是西经度经度值越小,时间值越大。?

3.注意世界上一些重要地区的时区,如北京(东8区),伦敦(0时区),纽约(西5区),洛杉矶(西8区)。?

4.注意给出的地点位于东时区还是西时区。?

5.看清楚习题要求的地点是在所给地点的东方还是西方。?

6.根据东西方向,判断计算时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

7.看清楚习题给出的时间是24小时制还是12小时制,如不要把下午3点当作3点来计算。8.看清楚习题要求的是地方时还是区时,是求哪个时区的区时。?

9.为了避免错误,计算时最好按行书写,便于对照。?

三、新旧一天的问题和日界线?

1.新旧一天或者日界线的问题,是地理学科的一大难点。常见的习题有两类:一是给出日界线,要求根据两条日界线的特点找到其他信息;二是给出其他信息,要求找出日界线的位置,然后进行其他解决如描述新旧一天所占的范围或者比例。解决第一类题,同学们应掌握日界线的一般规律,确定日界线的类型(人为日界线还是自然日界线),根据不同日界线的特点找到有用信息。解决第二类题,同学们要明确两条日界线的位置,180°经线的位置需要根据习题中有关经度的信息来判断,0时经线的位置需要根据习题中有关时间的信息来判断。建议同学们一定要画图解决,特别要把方向、日期标注在相应位置上。?

2.地球上的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该日界线的位置不变,但是时间在变化;一条是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它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但时间不变,且当太阳直射0时经线时,两条日界线重合,全球为一个日期。除此之外,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3.新的一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180°经线向西至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易错点6 不能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及其应用

易错分析

学生容易错三个方面:

(1)不能准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常因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里各字母的含义弄混而出错;

(2)不能对正午太阳高度进行实际应用,不理解正午太阳高度与热水器吸热面之间的角度关系;

(3)不理解图示所隐含其他有用信息。

解决以上问题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太阳高度及其应用?

1.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12:00、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者最北(极夜地区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都是当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H=90°-|φ-δ|,其中H表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另外,为避免计算绝对值出错或混淆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同学们可将此公式简化为H=90°-Δφ,其中Δφ表示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3.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与建筑物的采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楼在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不挡住后一幢楼一楼的阳光。如北半球纬度为φ的某地,楼高为h,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面积和良好采光的情况下,两幢楼之间的合适距离是L≥hcot[90°-(φ+23°26′)]。?

(2)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能热水器的最佳角度调节:其基本原理是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但始终要使太阳光线与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保持垂直,以取得最好的吸热效果,即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最佳夹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3)正午太阳高度与物影的关系:从方向上来说,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所在的方向相反;从长度上来说,物影的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呈负相关(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扩展?

子夜和正午时,该地与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同一经线圈上,因而其子夜太阳高度可以借鉴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来计算(注意纬度间隔的计算)。即处于极昼区的点,其正午太阳高度加子夜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

根据此原理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

①发生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②若某一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③处于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④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⑤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

⑥如果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易错7 光照图判读时不能找到关键信息

易错分析

做题时学生容易读不懂光照图的含义,不能将局部图转化为全图,无从下手;且在涉及陌生的图时易因找不到有关时间、经度等信息而无法做题。

学生在复盘时要掌握光照图的判读技巧及隐含规律?

1.确定南北极?

(1)侧视图中,通常是上北下南。?

(2)从地球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为北极,顺时针为南极(北逆南顺)。?

(3)从经度数排列上看,地球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或与西经度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东西经和东西方向?

(1)以0°经线为基准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西经度进入东经度,即左西经,右东经。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度,减小为西经度。?

(3)同经度,东经度数大的在东方,西经度数大的在西方。?

(4)异经度,则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别东西方向:a.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方,西经度的地点在西方;b.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点在东方,东经度的地点在西方;c.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两地互为东西方向。? (5)判断地球运动方向的常用方法是右手螺旋法则,即虚握右拳,大拇指指向北极方向,则四指表示地球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3.确定晨昏线?

晨昏线又称晨昏圈,为地球上的大圆,其圆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1)在日照图上,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2)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3)晨昏圈始终平分地球(一半是昼半球,一半是夜半球)。

(4)晨昏圈是不断运动的。?

(5)晨昏线夹在两条纬线之间并和这两条纬线相切,两个切点的地方时分别是0时和12时。?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始终在黄道面上。?

(1)确定直射点纬度:在日照图中,晨昏圈一定与某纬线相切,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是互余的。据此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确定直射点经度:在日照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

5.确定某地地方时?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即任何时刻赤道与晨线的交点都是6时,与昏线的交点都是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其正相对的另一经线地方时为0时,即正相对的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12时。?

(3)经度相差15°,时刻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东早西晚)。?

(4)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5)区时与地方时一致的地方在各时区的中央经线上(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数)。? (6)过日界线时日期发生变化,即日界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6.确定季节?

(1)据晨昏线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并通过南北极点,为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为二至日。?

(2)据直射纬线判断:直射赤道,为二分日;直射回归线,则为二至日。?

(3)南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

7.确定昼夜长短?

(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或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与经线平面交角最大(23°26′),昼夜差别最大(此时为二至日)。?

(3)根据同一纬线圈中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确定昼夜长短:?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15°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

(4)已知日出时间为A时,昼长=2(12-A),夜长=2A;?

已知日落时间为B时,昼长=2(B-12),夜长=2(24-B);?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长=24-昼长。

(5)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相同。?

(6)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JP3〗的两纬线,其昼长之和为24小时,夜长之和为24小时,昼夜相对值相等(南半球某纬线的夜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8.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日出、日落时刻)?

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它们垂直。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2)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3)南北极圈以内在极昼、极夜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或者地平线以下,因而无日出、日落现象。?

(4)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

(5)据昼夜长短推算日出时间A和日落时间B:?

A=12-昼长/2=夜长/2;B=12+昼长/2=24-夜长/2。?

(6)同一纬度的地区,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9.确定正午太阳高度?

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

(1)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永远为0°。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2)纬度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正午太阳高度的范围为0°~90°。?

(4)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H=90°-|θ±δ|,θ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θ、δ同半球取“-”,异半球取“+”)。?

(5)正午太阳高度与地理纬度相等点的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相等点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点的纬度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差的一半。?

(6)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

10.确定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1)当0°经线为0:00时(0时经线和0°经线重合),180°经线上为?12:00?,全球两个日期正好各占一半。?

(2)当0°经线为12:00时,180°经线为0:00或24:00(0时经线和180°重合),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3)当0时经线在东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

(4)当0时经线在西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

易错8 不会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

易错分析

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1)不理解图中各条线的含义和特征;

(2)混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明确图中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

等太阳高度线图一般由经线、纬线和等太阳高度线组成。其中垂线一般表示经线(有时是两条相对经线的各一部分),横线一般表示纬线(有时画成曲线,有时仅仅表示通过直射点的一条线而已),同心圆表示等太阳高度线。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太阳直射点和其他各点的经纬度判断?

难点提示: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就东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两点间经度差等于太阳高度差;如果太阳直射其他纬线,则两点间经度差大于太阳高度差。?

2.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间和季节的判断?

难点提示: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3.晨昏线的判断?

难点提示: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判断。若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则为晨昏线;一般而言,在这种图上,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均大于0°,因此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若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此图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因此该经线上的纬度跨度也应该是180°。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位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位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南点以北,南极点与最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有北极点。

易错9 对大气热力作用理解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出错主要是因为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各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图中序号的含义,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理解不清。?

在复盘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作用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

(1)在对流层里,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层里主要是臭氧。吸收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过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对可见光影响不大。?

(2)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能力愈强。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3)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散射作用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3.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易错10 不能正确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易错分析 学生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图中的风向与纬度值来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审题不认真,对气压带、风带所处的南北半球没有判断准确。?

正确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半球位置与名称以及正确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解决该类题的关键。假设陆地表面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或是六风七带)。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带状分布,并且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在复盘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气压带、风带位置的记忆,并要注意通过各种变式图来强化理解,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是不同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把原来纬向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割裂,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冬季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把纬向分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割裂,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南半球因为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大气活动中心不典型,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复盘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季节出现的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位置加强理解记忆,同时要注意将其落实到地图上。

易错11 不能正确判读锋面气旋图

易错分析

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1)将图中气压相等的点连接时,不能按照一定的趋势,只是机械地连接各点,因而找不到低压槽线的位置;

(2)不知道锋面出现在低压槽线上,高压脊线处是不会出现锋面的;(3)不能分清锋面降水的位置。?

学生在复盘中药注意锋面气旋的常见问题:?

1.冷锋、暖锋的判断:在锋面气旋中,要判断冷锋和暖锋,需要先判断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常规的方法是根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在途中可先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内,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画出气团的运动方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律:锋面气旋(南北半球都是如此)中,左侧的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

2.降水区域的判断: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但锋前、锋后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这要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分析,锋面将要经过的区域为锋前,锋面已经经过的区域为锋后。这里同样有一个规律: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即图中的1和4区域。?

3.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甲处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

4.误以为存在锋面反气旋,有很多同学在学过锋面气旋后,总是想着在高压延伸出来的高压脊处也应该有锋面,会形成锋面反气旋。其实不然,在低压槽处空气是向槽线处辐合的,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以形成锋面;而在高压脊处,空气是自脊线向外辐散的,冷暖气团不交汇,因此不会产生锋面。

易错12 气候类型判断不准

易错分析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判断气候类型之前,没有先确定南北半球,导致气候类型判断错误;

(2)不知道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的一种。?

气候类型判断和气候特征分析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气候类型的判断取决于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气候的基本特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同的,而气候特征又是不同气候因子作用的结果。所以气候类型的判断,事实上是对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常见形式有:?

1.根据气候要素统计数据,判断气候类型。?

2.根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3.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

4.根据经纬网图、海陆轮廓图,判断气候类型。?

解决读图分析题一方面要搞清坐标或点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在图上进行必要的测算,最后根据气温、降水的分布特征及两者的配合情况,确定气候类型。

易错13 不能灵活掌握地形对天气及气候的影响

易错分析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含义;

(2)地理计算能力差。

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可简单归纳如下:

1.地势高,则太阳辐射通过的空气柱的距离短,空气密度小,水汽、微尘少,因大气的吸收、散射等作用而损耗的能量少,因而太阳辐射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

2.地形对气温影响很大?

首先,由于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阳辐射条件各异,一般来说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其次,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大陆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温日较差很大。再次,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较大,理论上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最后,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阻挡其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使之形成高温或者低温中心。?

3.地形与风?

首先,高大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如青藏高原由于它和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其次,局部小范围山脉可形成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近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近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再次,在山脉背风坡常形成焚风。最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从而形成“狭管效应”,造成风力加大。?

4.地形与降水?

首先,受地形抬升的作用,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其次,在迎风坡,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增,到一定海拔降水量达最大值,此后,降水量又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

5.山脉与气候?

高大山脉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如我国有些山脉可以阻挡或改变气流的运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潮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气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JP3〗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极大的差异,山脉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总之,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南北气温悬殊为主,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为主,高耸绵延的山脉则是不同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易错14 ?不能正确分析和描述气候特征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的地方:

(1)容易忽视题中两个关键信息点,从而出现漏答现象;

(2)不知道气候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

一般来说,我们描述或分析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基本上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来考虑。气温主要考虑气温高低及温差大小,降水主要考虑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另外还要考虑水热组合状况,如果是特殊情况还要考虑光照或者大风等。?

这里以北美为例,说明如何分析其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学习法的一般步骤:?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带及风带等方面去考虑。?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纬度、西风和地形等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部分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内,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易错15 不能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易错分析

部分学生在做题时面对复杂的循环过程,不知从何入手;且在判断岩石时不清楚其转化顺序。

正确解决该类题要弄清楚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实际上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要想正确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注:岩浆岩和沉积岩在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的过程,因而有的资料强调只有变质岩才可形成岩浆。这个变质过程很短,在转化过程中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渡,因而也有的教辅资料把变质作用忽略掉,认为各类岩石都可直接形成岩浆。?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总结如下:?

岩浆喷出或者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3.要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尝试进行多种训练。

易错点16 不会分析岩层的新老关系

【易错分析】

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二是读图不细心,没有注意岩层之间的切割关系。

复盘中要重点掌握岩层新老的判断: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易错点17 不能正确理解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易错分析】

出错的原因:(1)不能正确判断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2)对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理解不清,不知道在一些特殊的区域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补给的关系。

有关陆地水体补给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可以帮你攻克难关:?

(1)陆地各种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2)冰川积雪(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受积雪消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春汛。?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高的水体可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如黄河下游地上河段,河流水位高于两侧地下水位,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拦蓄洪水、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

另外,要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及特点等知识。?

易错点18 不会判读等潜水位线

【易错分析】

出错的原因:

(1)不知道在等潜水位线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判断地下水的流速,其实只要迁移地表水流速的影响因素即可;

(2)立体感不强,对排水沟的位置判断错误;

(3)不能分清图中潜水与河流的补给关系。

学习中要重点掌握等潜水位线的判读技巧,以下知识可以帮你提升技能。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的线,一般绘在地形图上,绘制方法与等高线类似。潜水位高低和地势起伏相一致,所以等潜水位线数值可以反映地势高低起伏。

(1)潜水的流向及流速?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高处向低处做下降运动,所以潜水的流向与等潜水位线垂直且由潜水位高处指向潜水位低处。潜水的流速与地表水流速类似,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的流速越快。?

(2)潜水的埋藏深度?

埋藏深度=某点地面标高-潜水位,即某点对应的等高线数值(地表高度)与其潜水位数值之差。一般来说,地势越高,潜水埋藏越深,。?

(3)水井位置的选择?

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如水源地尽量靠近补给地下水的河流岸边、区域地下径流的排泄区附近等。

(4)排水沟位置的选择?

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排水沟应布局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排水沟应布局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水进入排水沟,排水沟要尽量与等潜水位线平行(因为地下水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方向流动的)。?

(5)潜水与地表水(如河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若等潜水位线图上的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水位低于潜水位,潜水补给河水;相反,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时,河水补给潜水。也可以通过确定地表水附近潜水的流向来确定彼此的补给关系,方法是在图上按潜水位数值由大到小作等潜水位线的垂线,若垂线指向河流,说明潜水补给河水;若垂线偏离河流,则说明河水补给潜水。

易错点19 不能正确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和雪线

【易错分析】出错的原因:(1)不能根据地图判断山地所处基带的自然带;(2)对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考虑不全面。

在学习中要重点掌握有关垂直自然带分布的相关知识:

(1)基带:基带是指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也就是垂直带下部的起始带。即山地自然带的基带应该和其所在水平位置具有的自然带类型相一致。一般来说,山地所处纬度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山地垂直自然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特征。例如,赤道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自然带则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2)自然带的排列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但由于山地坡向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一般来说,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基础;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水分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大。?

(3)自然带的数量: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就愈复杂,数量愈多。? 对同一山体而言,由于坡向带来的条件的变化,自然带数目也有变化。以喜马拉雅山为例,其南坡纬度偏低,是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和降水条件都比北坡好,因此自然带数目比北坡多。而我国的天山,由于其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其北坡由于受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影响,相对湿润,自然带数目比南坡多。

易错点20 不能灵活掌握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因不知道不同海域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而出错;认为暖流流经海区的海水盐度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而忽视了该规律的前提是“同纬度海区相比”。

学习本知识点应重点掌握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以及不同海域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海水的气候因素主要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因为降水使海水稀释,而蒸发使海水浓缩,所以在外海和大洋,影响海水盐度最主要的因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

(2)洋流:同一纬度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低。?

(3)入海径流:大量来自陆地的淡水汇入,对海水起稀释作用。因此,陆地河流淡水汇入也是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之一。由于许多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因此雨水的季节变化会造成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而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造成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

(4)高纬度海区由于海水有结冰与融冰现象,同一海区会呈现冬夏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冬季温度低,海水结冰,盐度偏高;春季以后海水融冰,盐度偏低。

(5)海域封闭程度可以影响该海区与外界的水体交换,海域越封闭,其海水与外界海水的沟通越少,则其盐度就越高或越低,如波罗的海和红海。?

易错点21 不理解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易错分析】该易错点出错的原因:一是对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不理解;二是对影响海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理解不清,判断不出寒暖流;三是对洋流的分布记忆不清。

学习中应重点了解海水等温线与洋流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1)“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度海区。?

(2)“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为洋流的流向。?

(3)“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是暖流。

易错点22 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不清楚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具体特征及成因,如易混淆了震级和烈度的含义而受材料误导错选。

下面仅教你正确区分震级和烈度,类似的知识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相关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而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各处不同。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①震级:烈度与震级呈正相关。②震中距:若其他条件一致,则烈度与震中距呈负相关。③震源深浅:烈度与震源深浅呈负相关。④地质构造: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大。⑤其他:如地面建筑构造、人口密度等。

易错点23 对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不清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一些学生误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的增长仅取决于出生率,出生率高的地区,人口增长必然较快。其实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影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让我们一起来复盘一下不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差异吧!

(1)原始型与传统型的差异:原始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极低;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且自然增长率较高。?

(2)传统型与过渡型的差异: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因此自然增长率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而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死亡率较低,因此自然增长率呈“高中有降”的趋势。?

(3)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高低”含义:如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则居高不下,自然增长率在1.5%~3.0%之间,促使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死亡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出生率也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在0.5%~1.5%之间,前期高后期低,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发展;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降至负数。?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是常规的考查方式,需要提醒同学们两点:首先,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一般可以把2%、1.5%、1%分别作为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其次,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时一方面要看“三率”数值的高低,另一方面要看“三率”的变化趋势,二者结合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最为准确。

易错点24 不能正确判读人口金字塔图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一些学生不去详细分析题中所给人口金字塔图的构成,不去分析人口的性别比重、年龄结构,只凭印象中的典型人口金字塔图的形状来解题。?

同学们需要掌握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塔图的判读方法和正确判断人口增长模。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易错点25 不清楚农作物空间分布

【易错分析】 农作物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掌握部分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及其要求的条件很有必要,在学习中要做个有心人,学会总结归纳相关知识。

例如,天然橡胶多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棉花多分布在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椰子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桃多分布在暖温带气候区;

柑橘多分布在亚热带气候区;

甘蔗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多分布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茶叶多分布在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亚麻一般生长在阴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

黄麻一般生长在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

水稻喜热、要求水分充足。

易错点26 不能正确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不能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

【易错分析】 学生做题过程中易因不能正确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不能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而出错。做好此类试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区位条件和区位选择的原则等基础知识。?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越高,因此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

(2)单位面积产值: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和粮棉。

(3)生产需水量的多少:花卉生产需水量大,应靠近河、湖分布。

(4)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粮棉生产所需土地面积大,花卉等生产所需土地面积小。

(5)产品对交通运输需求的迫切性:乳牛、花卉等对运输需求的迫切性强,应靠近城市或交通干线分布。

易错点27 不能正确区分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生产特点

【易错分析】 学习中要重点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形成的区位条件等。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几种特殊地域的农业类型的差异。?

(1)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此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

(2)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主要分布于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山麓地带与冲积扇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有灌溉水源而成为荒漠地区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绿洲农业多呈孤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于荒漠地区。?

(3)灌溉农业:是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区。灌溉农业通过各种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培育肥力和冲洗盐碱。因此,灌溉农业是一种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

(4)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云贵高原石灰岩地貌广布,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浅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在那些被当地人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内有小块的冲积平原,水土条件相对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故称为坝子农业。?

(5)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桑树、甘蔗,这种生产结构称为“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这种生产方式使农业各环节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易错点28 ?工业主导区位条件分析不清

【易错分析】学生易因对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掌握不牢,对主导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不清而出错。下面我们系统学习一下工业区位条件相关的知识及解题思路。

(1)分析思路:

经济因素有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力、技术;

社会因素有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环境因素主要考虑与盛行风向、水源地的关系;

自然因素有土地、水源等。

(2)区位因素对工业的影响:

①与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某些资源密集型(如采掘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制糖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②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工业区位选择主要考虑减少运输等中间环节费用。与此较密切的区位因素有:原料、市场、动力、交通、技术、劳动力等。

③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考虑社会整体利益,选择工业区位,如巩固国防、解决就业、缩小经济差距、工业惯性等;二是投资者根据个人偏好,选择工业区位。

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污染严重工业要考虑减少对城区的负面影响,如严重污染水源的印染厂、皮革厂等,其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二是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要尽量设置在环境洁净地区,如对水源质量要求较高的自来水厂,取水点应选在居民区的上游方向,电子工业应布局在环境洁净的新工业区。

易错点29 ?不会利用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分析工业化、城市化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不能掌握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不知道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工业化程度高低的主要判断依据。

三大产业的构成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常用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来反映。判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其一,因为是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其二,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而不可能大于或小于100%;其三,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其四,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方向一致;其五,判读图中某点某一要素的构成比重时,从该点出发向该要素坐标轴趋近原点(或低值)方向引斜线的平行线,平行线所对应的数值即为该要素的构成比重,当某点处在斜线交点位置时,平行线与斜线重合。

易错点30 ?不理解工业地域联系与工业分散

【易错分析】 学生往往因对工业地域联系与工业分散的相关知识理解不深刻而出错。

学习中要掌握工业地域联系与工业分散方面的知识。以跨国公司为例,跨国公司的形成既是工业分散的结果、国际和区际劳动分工的结果,也是工业联系全球化的具体体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其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有相互联系的工业的分散导致了工业地域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的流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地域联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dtjq/dili/15809.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