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考复习知识点

十大热点专题之民主革命运动与民主政治进程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

  1.中国历史进入民主时期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

  关键提示:反封建反侵略是近代民主的基本任务,的任务决定了的性质。

  2.民主的准备——太平天国运动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斗争内容 ①政治上:在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颁布了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军事上:发动金田起义;永安突围;夺取武汉三镇;占领天京;北伐、西征、东征;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破江南大营;安庆保卫战;天京保卫战等。③经济上: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农民进行抗租斗争,没收地主土地,禁止地主收租等。

  (3)特点: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肩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运动不是资产阶级的,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之所以把太平天国运动纳入民主的范畴,是因为大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说明太平天国肩负了民主的基本任务。

  跟踪思考:你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3.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辛亥

  (1)辛亥的主要内容

  ①组织上: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1905年,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中国同盟会。

  ②思想理论上:把西方资产阶级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与保皇派进行论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三民主义。

  ③武装斗争上: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主要有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推翻了清朝统治。

  ④建设上:同盟会会员吴永珊等在四川荣县建立政府,这是同盟会会员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1912年初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派为主体的政府。

  ⑤法律建设上: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12年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辛亥的主要功绩

  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提示:辛亥结束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能说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或“封建统治”,一定要用“君主专制”加以限定。

  (3)辛亥的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4.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斗争

  (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表面上赞成共和,实际加紧专制统治。宋教仁将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二次(1913年)

  ①起因: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出卖国家主权,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

  ②斗争方式:武装起义、宣布独立。

  ③力量:国民党人掌握的军事力量。

  ④结果:失败。

  ⑤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

  (3)护国运动(1915~1916年)

  ①起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出卖国家利益。

  ②斗争力量:广大人民;孙中山的中华党;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组织的护国军。③斗争方式:政治舆论上号召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军事上,组织武力讨袁。

  ④结果: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⑤历史启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而败亡。

  (4)新文化运动

  ①起因:辛亥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以维持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②斗争的目标:反对专制;反对愚昧和迷信;反对旧道德,即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反对旧文学。

  ③斗争力量:主要是北京大学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新青年》的一些撰稿人。

  ④斗争方式: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发表一些进步文章。

  ⑤特点: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文学;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作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5.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运动

  (1)内容: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3)特点:具有彻底性;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作用;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发生在十月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4)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关键提示 新旧民主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主义。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阶级、指导思想、动力和前途等方面。

  跟踪思考:五四运动与辛亥有何主要不同?

  6.中共民主纲领的制定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指出民主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样,中国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跟踪思考:中共民主纲领的目标与辛亥的目标有何异同?所依靠的力量有何区别?

  7.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运动

  (1)主要内容

  ①国共合作: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孙中山深感国民党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1921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合作,改组国民党。1923年秋,国民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等文件。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意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实现。

  ②创建军队和: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军奠定了基础。第一次东征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军。国民军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③进行反帝斗争:1924年,孙中山提出对外要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年,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④打倒军阀的斗争:1924年,孙中山北上后,为召开国民会议与段祺瑞进行斗争。1925年,广东政府进行了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部队。1926年,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势力。1927年,打垮了直鲁联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⑤发动农民运动:1924年,广东政府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

  跟踪思考:想一想:国民大与辛女在纲领、、目标、动力、方式等方面有何不同?

  (2)特点:国共两党合作共同运动;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8.土地

  (1)内容:发动武装起义,创建红军,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土地,进行反“围剿”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结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国内战争转变为中日民族战争。

  9.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1)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的胜利。

  10.民主遗留任务的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民主的遗留任务,主要包括: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土地改革;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进行大规模剿匪作战,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开展镇压反运动,肃清反残余势力;没收官僚资本;在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等。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时,有哪些没有完成的民主的遗留任务?

  二、近代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1.保国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

  关键提示:不能把保国会看作是“资产阶级”。

  2.从兴中会到中国国民党

  (1)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创立,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团体。

  (2)中国同盟会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3)国民党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政治目的是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3年,国民党被袁世凯下令解散。

  (4)中华党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集合部分国民党党员成立。

  (5)中国国民党 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起,孙中山在的帮助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6)中国国民党委员会 1948年1月成立,原国民党中爱国民主分子,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独裁统治而组成,是我国现存的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关键提示:兴中会是团体,还不属于;1924年以前的同盟会、国民党、中华党和中国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1924~1927年大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是四个阶级的奉命联盟;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中国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

  跟踪思考:说一说国民党在组织上和性质上的演变过程。

  3.中国

  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的诞生。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是新型的无产阶级。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成为党。 4.民主党派 中国大陆上现存在的民主党派主要有: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设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委员会。

  三、近代民主的演变

  1.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地方,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为“中华民国”。

  2.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3月)

  1912年1月1日成立于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一个以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

  3.广州军政府

  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以后,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

  4.广东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孙中山逝世以后,1925年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通称“广东政府”。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通称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宁汉合流”后,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关键提示:太平天国是农民,不是民主。北洋军阀,名义上是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封建性、买办性的军阀。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汪伪虽也打着民国的旗号,但实际上是一个汉奸傀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属于民主的,但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四、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1.君主立宪制

  (1)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派产生。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愿望失败。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命运

  (1)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就是要进行政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3)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独裁统治。

  (7)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3.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指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3)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

  (4)1946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经的努力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协议。

  (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6)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跟踪思考: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思维拓展

  拓展1:从阶级、群众觉悟程度和斗争方式等方面说明辛亥和国民大群众基础不同的原因

  辛亥只依靠会党、新军或立宪派和封建官僚;国民大依靠的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联盟。

  原因:①阶级:前者是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广泛发动群众;后者是国共两党合作下的统一战线,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

  ②群众觉悟程度:辛亥前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主义,农民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一些人受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蒙骗,对资产阶级手段缺乏认同。国民大前,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斗争方式:辛亥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采取工农运动和战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的力量,又依靠工农的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fuxi/17792.html

[!--temp.pl--]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