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臵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方面是它本身的作用;二是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易混术语区分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
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题技巧
1.文言文阅读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2)文中名句的默写: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
(3)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前从没有涉及,
(4)解释实词的含义。词语解释五大类:通假,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字词。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5)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译句与原句的对应,重点字词务必解释出来。 ①注意句式:省略,判断,倒装,反问。 ②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 ③步骤:切,直,补,调,誊。 六不译: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古今义相同的。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7)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要求考
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2.记叙文阅读
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能拿高分的作文妙招:
1.让历史风云为作文壮阵
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凝注着丰富的意蕴。审视并回顾这些历史,常常可开掘出警策的震撼人心的深意来。
2.让政治文化进入作文视野
“有家真好”一题,一般总是写家庭或集体的事,而有一考生把祖国比为大家庭,把台湾比作大家庭中的一员,把对台湾的援助作为家庭对成员的帮助,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化手法,模拟离家的游子的口吻准确而传神地演绎了台湾同胞的真切感受,表现了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重大主题。
3.让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走进作文
我们读过许多名著,如果恰当地运用这些作品中的素材,那一定是一种令人迷醉的景象。 一地区作文考题为“忘不了他”,这是一个常见的作文题。作者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选取了一个独特的人物——林黛玉,让她走进作文,走进你的视线。读完全文,我们不能不慨叹小作者思维之敏捷,选材之高明。这样选材,无疑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4.用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寄予深刻哲理
这几种文体行文中多用拟人、夸张、比喻手法,借助联想和想像,曲折地表现生活,立意独特,语言活泼,结尾有意蕴,在故事的叙述中体现文章的主题,形成劝戒、歌颂、讽刺的作用。
5.用对话访谈、现场实录,触及灵魂深处
对话访谈属于口语交际的范畴,但“言为心声”,通过人物语言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对话显得自由灵活,谈话内容无所不包。常见的有采访问答、面对面交流、打电话交谈等形式。许多的小小说也看好这一形式。利用此形式来写中考大作文也是作文的一大创新。
6.用故事新编、旧瓶新酒,编出妙趣横生
此法源于鲁迅先生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构思侧重在一个“新”字,往往以人们熟知的某一人物或事件为依托,借助原有的内容进行再创造,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情况,有意识地以新编的方式来展示文章的内容,古为今用,注入新的内容,言在此而意在彼,来折射讽喻现实生活。这类文章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辛辣的讽刺意味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妙趣横生,让读者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7.用日记、书信,袒露真实自我
日记自由灵活,限制少,利于作者抒写内心感受,袒露真实的情感,如同说心里话,让人感到真实,用于考场作文,具有层次分明、过渡简便、感情真挚等优点。书信,形式上自由灵活,易于表情达意,使人觉得如谈家常,显得真切、自然。 日记。
8.用公式、定理、实验报告体,学科渗透,别具匠心。
作文“十忌”
1.忌误解话题:如“承诺”与“诚信”。
2.忌主题平庸或消极。
3.忌题材陈旧。
4.忌文体杂糅:强化训练一种文体,比如记叙文。
5.忌语言平淡:要有文采,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6.忌内容失真:比如编造美丽的谎言。
7.忌为新而新:如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8.忌写成诗歌时间关系只能说这些,从内心来说,真的觉得自己经验有限,表达也有限,但愿抛砖引玉,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在座各位同仁能给予批评指正。
9.忌字数不够:尽量把作文格写完,给人厚重、充实的感觉。
10.忌书写潦草,卷面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