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考复习知识点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高效解题思路

  一、材料解析题的考查目的

  材料解析题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课本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1、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

  2、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著程度,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

  第二类、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1

  例1:

  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2分)

  (2)从时代背景方面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差异的原因。(4分)

  (3)试从客观作用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4分)

  答案:

  (1)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二:君主是天下大害。

  (2)董仲舒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

  (3)董仲舒的观点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黄宗羲的观点在继承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2

  例2:

  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人。此厂每月能产纸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吨。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过股息。因为这个原故,同时又由于原材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据材料,把伦章造纸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后边的时间(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断该题谈的是19世纪80、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况:

  (1)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业;

  (2)经济效益差;

  (3)受到日本纸的竞争;

  (4)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经营困难,濒于停业。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受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非常困难。伦章造纸厂的遭遇是一个缩影。

  本题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体现了命题中的高层意图。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材料。(读)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

  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阅读、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

  1、题目“四语”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其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

  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第39题的题干:

  “根据材料一、二(提示语),概括两汉时期(限制语)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干语)主要变化(答案语)。”“结合所学知识(提示语),指出材料三中(限制语)仓慈的做法(主干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语)。”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

  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扣本:课本里有

  超本:课本里没有,材料里有。

  (二)、领会命题意图。(思)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1、思考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题的大方向就有了。

  2、思考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思考设问间的关系。

  设问间的关系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因此要考虑材料间的关系。其中,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存在先后顺序,目的考察考生能否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有的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为排列依据,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变换。考生就要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明确为什么会变,变成怎样,变产生什么影响,怎样评价它的变化。

  (三)、组织答案(写)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

  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

  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坚持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

  3、答好第一问。

  4、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

  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盲目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首先要肯定它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或落后性。

  5、要实事求是,

  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 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无产阶级可否使用“局限性”一词?

  6、如何组织答案?

  1)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来回答。

  3

  例3:

  材料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的急风暴雨时期已经死亡。

  ——中共八大决议

  材料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并且要反映到内来,成为产生修正主义的社会根源。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决议

  回答:①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据材料指出其原因。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相比有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其观点。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问题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的认识问题,只不过是各自的观点不同。经过阅读分析材料,我们可得出设问①的答案是:认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基本解决,原因是材料中的“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设问②的答案是: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上是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

  4

  例4:

  材料一: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

  在摘录材料时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整段抄写材料,只能摘录与问题有关的词句;第二,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不许摘抄原文”,可以变通一下,将要摘录的句子换一种句式表述出来,关键词不变;第三,若材料是文言文,摘录时一定要用白话文表述。

  当然,要得高分,仅仅摘录材料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

  2)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如以下材料: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把“二十一条”当面递交袁(世凯)。他说:“日本政府向大总统表示诚意,希望中日悬案能够早日解决。同时也是大总统向日本表示善意的一个良好机会。中日悬案解决,中日两国的亲善关系加强,日本政府希望贵大总统高升一步。在商谈中,请贵大总统严守秘密。”“如果大总统现在接受这些条件,日本人民将深信大总统的感情是友好的,而且日本政府以后可能对大总统提供帮助。”

  回答:日本为何在1915年初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实质是什么?袁世凯持什么态度?

  这则材料是关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历史事件,而这件事的背景、实质、袁世凯的态度等问题在教材中就有讲述,从教材可直接得出答案。

  3)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提炼后,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把它同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两方面结合,组织答案进行回答。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材料解析题大多数是这种题型(小作文也属于这种题型)。

  如以下材料:

  “由于水力和蒸汽机的出现——这两者使机械化发挥生产力所需要的全部潜力——和采用充足的、完全赤手空拳的劳动力,生产力水平显著增长。英国的优势在整个上半世纪(19世纪的上半期)期间处于压倒地位,1850年以后,这种优势虽然在某些部门中有所减少,却仍然是重大的。……”

  ——摘自M·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

  回答:据材料分析英国工业在19世纪上半期处于世界压倒地位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材料解析题,在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提炼后,只要充分利用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综合筛选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我们把这种思路运用到解答这道题目上来,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来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的第①点是:率先完成工业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又可以得出答案的第②点是:大力使用水力和机器等动力;从材料中的第三句话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教材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又得出答案的第③点是:通过殖民掠夺、圈地运动和贩卖黑人奴隶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本。可以说这种材料解析题的题型和解题思路成为历史材料解析题考试的典型代表。

  7、写答案做到“四化”

  考生的答案要力求文字准确,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因此,必须做到“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标题化。

  段落化:就是将一个问题分成若干层次,将大题化小,每个层次一个自然段。

  要点化:就是答题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答要点,因为高考阅卷都是按点给分。考生切忌将所背的课本或资料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搬到试卷上,如果写了太多繁杂的话,会淹没答案中的得分点。

  序号化:就是按时间先后或性质归类依次回答,并在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四、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五、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5

  例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作出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从此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

  材料二: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共同在曲阜孔庙举行大型祭孔大典活动。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说明孔子在中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有着很高的地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共同的鼻祖,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或:他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材料四: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2)当儒家思想受到世界日益重视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精华中汲取什么营养以加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贺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3分)

  材料五: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祭祀教孝,男女防闲,是礼教的大精神),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丧礼最甚)、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中国人分裂的生活(男女最甚),偏枯的现象(君对于臣的绝对权,政府官吏对于人民的绝对权,父母对于子女的绝对权,夫对于妻男对于女的绝对权,主人对于奴裨的绝对权),一方无理压制一方盲目服从的社会,也都是这三样道德教训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3)陈独秀为什么要大肆抨击旧道德?(3分)

  袁世凯以尊孔复古来抵制民主共和,以封建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陈独秀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向专制、愚昧、迷信等传统道德发起了猛烈的进攻。(3分)

  材料六: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和孔子后裔在山东曲阜为孔子标准像揭幕。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7年的祭孔大典上正式向全球发布。(下图)

  (4)对为孔子立标准像一事你有何看法?(可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赞同:解决了长期以来孔子形象不统一的问题,对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标志性孔子形象,弘扬传播孔子文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向世界展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有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设。

  反对:没有这个必要。孔子之所以在中国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是因为一部《论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其长相如何并不重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fuxi/19961.html

[!--temp.pl--]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