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共四组7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共四组70题附参考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共四组70题附参考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共四组70题附参考答案)

1、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

2、概括。3.礼运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     ”。4.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     ”。5.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6.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3、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     ,     ”。8.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0.六国论中作者借“     ,    &nbs

4、p;”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1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12.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13.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

5、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1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6.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17.在<论语>十二章中,“ 

6、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8.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     ,     ”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19.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     ”。20.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

7、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     ”。(二)1.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      ”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2.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描写词人要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招待宾朋的句子是“      ,      ”。3.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

8、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      ,      ”,本来就不在于战的结论。4.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拥有坚定的信仰,宁死也不会做出丑态的两句是“      ,      ”。5.李密在陈情表中用最虔诚地口吻提出自己的哀求,用“      ,      

9、”表达了对武帝的感恩忠诚之情。6.“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如“      ,      ”。7.在过秦论中,贾谊用“     ,     ”两句交代了蒙恬戍边之事及其功绩。8.李商隐锦瑟中,“     ,     ”一联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寄托了诗人的伤感之情。9.“风雨”本是自然现象,中国文人却常借“风雨”言志,或抒

10、发悲喜情感,或设喻阐明事理,如“     ,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1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5)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用M、m、s1、s2、s3、s4和T中的物理量表示).

1、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

2、概括。3.礼运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     ”。4.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     ”。5.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6.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3、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     ,     ”。8.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0.六国论中作者借“     ,    &nbs

4、p;”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1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12.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13.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

5、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1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6.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17.在<论语>十二章中,“ 

6、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8.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     ,     ”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19.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     ”。20.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

7、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     ”。(二)1.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      ”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2.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描写词人要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招待宾朋的句子是“      ,      ”。3.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

8、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      ,      ”,本来就不在于战的结论。4.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拥有坚定的信仰,宁死也不会做出丑态的两句是“      ,      ”。5.李密在陈情表中用最虔诚地口吻提出自己的哀求,用“      ,      

9、”表达了对武帝的感恩忠诚之情。6.“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如“      ,      ”。7.在过秦论中,贾谊用“     ,     ”两句交代了蒙恬戍边之事及其功绩。8.李商隐锦瑟中,“     ,     ”一联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寄托了诗人的伤感之情。9.“风雨”本是自然现象,中国文人却常借“风雨”言志,或抒

10、发悲喜情感,或设喻阐明事理,如“     ,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1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39855.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