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整体阅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整体阅读),以下展示关于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整体阅读)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整体阅读)

1、高考语文议论文整体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4分)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

2、。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

3、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

4、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有删改)【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

5、学家。戴震,清代哲学家、思想家。13.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胸有成竹B滚瓜烂熟C一目了然D 心领神会14.文章围绕“”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4分)15.第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6分)16.第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是、。(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祝勇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

6、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

7.如图所示为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四条谱线Ha、H、H3,和H8,,四条光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发出的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同一介质中,H8光的传播速度最大B.Ha光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C.用H光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

1、高考语文议论文整体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4分)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

2、。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

3、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

4、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有删改)【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

5、学家。戴震,清代哲学家、思想家。13.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胸有成竹B滚瓜烂熟C一目了然D 心领神会14.文章围绕“”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4分)15.第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6分)16.第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是、。(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祝勇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

6、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0951.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