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以下展示关于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

1、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2023.3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人尚未有自觉的诗歌语言观念,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两者的难分难含造成了古诗语言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脉过分清晰,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

2、的诗句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谢朓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

3、是要颠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道德与功业、爱情与仇恨等“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它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省略(介词、助词、动词、主语代词、句尾虚词等均可省

4、略)。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

5、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如南北朝诗句“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你能说清楚是“百年(间)积(的)死树,千尺(崖上)挂(的)寒藤”还是“死树积(了)百年,寒藤挂(下)千尺”吗?这种被重新排列组合得错综颠倒的诗句整个儿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原来依次呈现的直线过程变成了平行呈列的叠加印象,并发生了理解的歧义,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序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过分完整正常的诗句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B.从

6、谢灵运与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C.谢灵运等诗人重视对意象和语言形式的改造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两者是诗歌兴盛的关键。D.省略与词序的错综是使诗歌具有美学形式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都能让诗歌意蕴复杂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引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来给论述对象一个清晰的概念和阐释,也有助于“陌生化”理论的理解。B.文章在论述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多次运用因果、假设论证法,使得论证过程严密。C.文章举南北朝诗句为例,是为了论证词序的错综使原来依次呈现的直线过程变成了平行呈列的叠加印象。D.本文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分析省略、错综两者在诗歌中的表现及作用时则采用了并列式结构。3下列选项中省略和错综不典型的一项是( )(3分)A.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南邻)B.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二)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章首段开门见山亮明全文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样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的。B.文章将绛侯、灌婴和贾谊进行对比,强调贾谊应该首先做好团结大臣的工作,然后推行其政治主张。C.最后一段阐述君主与贤人的关系,指出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重在批评汉文帝本能重用贾谊。D.作者在文中指出贾谊虽有卓越才能,但其自身也存在问题,这显示出苏轼犀利独到的眼光,见解透辟。

1、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2023.3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人尚未有自觉的诗歌语言观念,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两者的难分难含造成了古诗语言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脉过分清晰,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

2、的诗句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谢朓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

3、是要颠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道德与功业、爱情与仇恨等“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它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省略(介词、助词、动词、主语代词、句尾虚词等均可省

4、略)。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

5、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如南北朝诗句“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你能说清楚是“百年(间)积(的)死树,千尺(崖上)挂(的)寒藤”还是“死树积(了)百年,寒藤挂(下)千尺”吗?这种被重新排列组合得错综颠倒的诗句整个儿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原来依次呈现的直线过程变成了平行呈列的叠加印象,并发生了理解的歧义,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序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过分完整正常的诗句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B.从

6、谢灵运与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C.谢灵运等诗人重视对意象和语言形式的改造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两者是诗歌兴盛的关键。D.省略与词序的错综是使诗歌具有美学形式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都能让诗歌意蕴复杂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引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来给论述对象一个清晰的概念和阐释,也有助于“陌生化”理论的理解。B.文章在论述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多次运用因果、假设论证法,使得论证过程严密。C.文章举南北朝诗句为例,是为了论证词序的错综使原来依次呈现的直线过程变成了平行呈列的叠加印象。D.本文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分析省略、错综两者在诗歌中的表现及作用时则采用了并列式结构。3下列选项中省略和错综不典型的一项是( )(3分)A.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南邻)B.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二)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1178.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