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20222023学年下学期安化县重点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

2、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   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

3、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

4、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

5、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B.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C.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D.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2.下列对原文

6、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B.文章第三段以“由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C.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D.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C.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D.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二、文学类阅读 (共19分)

19.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B.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C.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D.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1、20222023学年下学期安化县重点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

2、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   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

3、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

4、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

5、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B.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C.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D.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2.下列对原文

6、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B.文章第三段以“由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C.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D.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C.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D.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二、文学类阅读 (共19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1308.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