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二月历史每周好题精选(第2周),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二月历史每周好题精选(第2周)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二月历史每周好题精选(第2周)1.下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2.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关注臣民的美育培养B.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C.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3.汉昭帝、宣帝统治的“昭宣中兴”时期,治国方针转向“守文”的同时,又“所用多文法吏”,常常“以
2、刑名绳下”,一些大臣因言语过失被杀。这说明了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的多变性B.汉朝统治复兴的必然性C.行政规范建设的渐进性D.国家统治思想的杂糅性4.汉唐时期,对内陆边疆地区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接隶属于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C.强化了元朝君主专制统治D.推动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5.唐高祖命人制定武德律,唐太宗采纳魏征“专尚仁义,慎刑恤典”的建议,重新修订颁布贞观律,高宗时修订颁布永徽律及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说明唐朝(
3、)A.法律完备有法必依B.政府重视法律建设C.开始出现以礼入法D.中华法系臻于成熟6.北宋中期,政府开始实施“以工代赈”的救灾措施。宋神宗时,这一措施被引入大兴水利的活动中,到北宋后期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兴修农田水利、修筑城池和其他土木工程。北宋的“以工代赈”(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B.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C.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遏制了土地兼并加剧的态势7.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且在明代配额制尚未限疏的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如表所示)。这说明清代科举制度( )省份顺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甘广西云南贵州八旗直隶南皿北皿福建台湾满蒙汉
4、军中额993636694594948327169726060614554362712A.延展了国家的治理功能B.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C.实现了行政区域的政治平等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录取程序8.据载,清代顺治、乾隆年间,荷兰使节来华6次;康熙年间,葡萄牙使节来华2次;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来华2次。这一时期,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朝贡贸易B.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C.传播先进技术D.改变对中国的贸易顺差9.1864年,清政府急欲恢复江南驻防旧制,欲添造兵房1万余间,公廨官署200余所,并要求两江总督李鸿章设法筹款。后经几任两江总督拨款,直至1879年,累计建造官署、兵
5、房5400间。这说明( )A.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B.农民运动摧垮江南经济C.清政府财政制度崩溃D.中央对地方的依赖加深10.某学者认为,维新派采取了以民权对抗君权的的特殊形式,但是他们的具体主张又有所不同:谭嗣同激烈反对君权,但几乎没有涉及民权;梁启超、严复主张“君权与民权合”;康有为侧重于尊君权兴绅权。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变法策略具有灵活性B.维新派政治主张不成熟C.维新派内部政治对立D.变法的措施脱离了实际11.1912年,孙中山介绍了欧美国家反垄断的情况并多次阚述了“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观点。1924年,他建议要鼓励中小资本,但国家应该集中经营铁路、电力等行业的主张。由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推动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B.反对任何形式的行业垄断C.改革中华民国的经济体制D.践行实业救国的探索之路12.公元前五世纪,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主要面对家庭问题,特别关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私人财产和死亡;对抛弃或杀死畸形的婴儿、财富继承和葬礼上的得体举止做了规定,这反映了( )A.国家限制贵族对司法的滥用B.经济发展提高私有财产意识C.罗马社会内部阶级矛盾尖锐D.罗马人用法律规范社会生活13.有学者认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小,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
6.将一批莴苣种子交替照射红光(R)和红外光(FR),,然后置于黑暗。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的萌发率(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红光抑制莴苣种子萌发B.红外光促进种子萌发C.莴苣种子萌发率大小取决于最后一次光照D.照射自然光和黑暗处理莴苢种子均不会萌发
1、二月历史每周好题精选(第2周)1.下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2.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关注臣民的美育培养B.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C.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3.汉昭帝、宣帝统治的“昭宣中兴”时期,治国方针转向“守文”的同时,又“所用多文法吏”,常常“以
2、刑名绳下”,一些大臣因言语过失被杀。这说明了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的多变性B.汉朝统治复兴的必然性C.行政规范建设的渐进性D.国家统治思想的杂糅性4.汉唐时期,对内陆边疆地区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接隶属于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C.强化了元朝君主专制统治D.推动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5.唐高祖命人制定武德律,唐太宗采纳魏征“专尚仁义,慎刑恤典”的建议,重新修订颁布贞观律,高宗时修订颁布永徽律及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说明唐朝(
3、)A.法律完备有法必依B.政府重视法律建设C.开始出现以礼入法D.中华法系臻于成熟6.北宋中期,政府开始实施“以工代赈”的救灾措施。宋神宗时,这一措施被引入大兴水利的活动中,到北宋后期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兴修农田水利、修筑城池和其他土木工程。北宋的“以工代赈”(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B.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C.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遏制了土地兼并加剧的态势7.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且在明代配额制尚未限疏的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如表所示)。这说明清代科举制度( )省份顺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甘广西云南贵州八旗直隶南皿北皿福建台湾满蒙汉
4、军中额993636694594948327169726060614554362712A.延展了国家的治理功能B.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C.实现了行政区域的政治平等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录取程序8.据载,清代顺治、乾隆年间,荷兰使节来华6次;康熙年间,葡萄牙使节来华2次;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来华2次。这一时期,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朝贡贸易B.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C.传播先进技术D.改变对中国的贸易顺差9.1864年,清政府急欲恢复江南驻防旧制,欲添造兵房1万余间,公廨官署200余所,并要求两江总督李鸿章设法筹款。后经几任两江总督拨款,直至1879年,累计建造官署、兵
5、房5400间。这说明( )A.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B.农民运动摧垮江南经济C.清政府财政制度崩溃D.中央对地方的依赖加深10.某学者认为,维新派采取了以民权对抗君权的的特殊形式,但是他们的具体主张又有所不同:谭嗣同激烈反对君权,但几乎没有涉及民权;梁启超、严复主张“君权与民权合”;康有为侧重于尊君权兴绅权。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变法策略具有灵活性B.维新派政治主张不成熟C.维新派内部政治对立D.变法的措施脱离了实际11.1912年,孙中山介绍了欧美国家反垄断的情况并多次阚述了“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观点。1924年,他建议要鼓励中小资本,但国家应该集中经营铁路、电力等行业的主张。由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推动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B.反对任何形式的行业垄断C.改革中华民国的经济体制D.践行实业救国的探索之路12.公元前五世纪,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主要面对家庭问题,特别关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私人财产和死亡;对抛弃或杀死畸形的婴儿、财富继承和葬礼上的得体举止做了规定,这反映了( )A.国家限制贵族对司法的滥用B.经济发展提高私有财产意识C.罗马社会内部阶级矛盾尖锐D.罗马人用法律规范社会生活13.有学者认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小,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