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1、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考古发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出土的青铜器,其艺术特征与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如出一辙,并且这种现象在北京和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也能见到。这得益于( )A.工官制的发展B. 礼乐制的普及C.宗法制的促进D.分封制的推动2. 史记 封禅书载:“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极力劝止,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表明当时( )A.诸侯争霸愈演愈烈B.封禅维护了礼乐秩序C.周王权力丧失殆尽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3.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

2、出,商代继统制度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兄弟之间常有争位 影响王朝稳定。涂白奎对卜辞等资料分析后,认为商朝继统制度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也是被王室内部认可的合法形式。据此可知,商朝“兄终弟及”的方式( )A.获得了王室内部一致认可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弱化了血缘纽带关系D.加强了王族对权力的掌控4. “国”字在甲骨文中从“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金文中写作“國”,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西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D.西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5. 据史记记载: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

3、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从侧面说明( )A.商未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B.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C.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D.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6.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1C.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7.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 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

4、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 )A.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B.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C.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D. 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8.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9.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

5、一职务C.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 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10. 秦始皇在平定长信侯嫪毒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 最先废除了分封制B. 亟须进行官制改革C. 郡县制推行的原因D. 君权受到权臣制约11. 唐代柳宗元在其著作封建论中认为,郡县制比西周“封建亲戚”式的封建制度更具优越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封建制度难以保证诸侯的地位B. 郡县制度废除了世家大族C. 封建制度难以限制王权的强大D. 郡县制度冲击权力家族化12. 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马克思 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A. 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B. 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D. 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513. 汉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 强”,并向武帝“数奏暴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削”。汉武帝接受建议,立即批准。据此可知,汉武帝意在(

18.(12分)如图18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轨道BCD与倾角为53^的粗糙倾斜轨道AB在B点平滑连接,倾斜轨道AB长度为2m,圆弧轨道半径,R=1617m,B点左侧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电场方向平行于轨道平面。一质量为m=0.4kg的带正电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从倾斜轨道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小滑块滑到D点时速度为零,OD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已知小滑块与倾斜轨道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23,,取重力加速度g=10m/s^2,53^=0.8。(1)小滑块第一次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2)小滑块最终在斜轨道AB上通过的总路程;(3)小滑块运动过程中对圆弧轨道的最大压力大小。

1、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考古发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出土的青铜器,其艺术特征与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如出一辙,并且这种现象在北京和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也能见到。这得益于( )A.工官制的发展B. 礼乐制的普及C.宗法制的促进D.分封制的推动2. 史记 封禅书载:“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极力劝止,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表明当时( )A.诸侯争霸愈演愈烈B.封禅维护了礼乐秩序C.周王权力丧失殆尽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3.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

2、出,商代继统制度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兄弟之间常有争位 影响王朝稳定。涂白奎对卜辞等资料分析后,认为商朝继统制度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也是被王室内部认可的合法形式。据此可知,商朝“兄终弟及”的方式( )A.获得了王室内部一致认可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弱化了血缘纽带关系D.加强了王族对权力的掌控4. “国”字在甲骨文中从“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金文中写作“國”,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西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D.西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5. 据史记记载: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

3、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从侧面说明( )A.商未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B.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C.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D.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6.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1C.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7.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 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

4、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 )A.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B.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C.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D. 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8.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9.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

5、一职务C.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 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10. 秦始皇在平定长信侯嫪毒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 最先废除了分封制B. 亟须进行官制改革C. 郡县制推行的原因D. 君权受到权臣制约11. 唐代柳宗元在其著作封建论中认为,郡县制比西周“封建亲戚”式的封建制度更具优越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封建制度难以保证诸侯的地位B. 郡县制度废除了世家大族C. 封建制度难以限制王权的强大D. 郡县制度冲击权力家族化12. 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马克思 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A. 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B. 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D. 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513. 汉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 强”,并向武帝“数奏暴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削”。汉武帝接受建议,立即批准。据此可知,汉武帝意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4004.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