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下展示关于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巴中市恩阳区2022年秋高中二年级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2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了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其中有些说法,如“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事关对道家核心思想的认识,尚需进一步加以讨论。老子以“道”开篇,创设了一个“道生万物”的世界,即“

2、道的世界”,从而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思想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出路,设计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自然”作为体现道家哲学核心价值的观念,要置于现实世界(客观),特别是“道的世界”(思想)去认识。现实世界里,“自然”指在一阴一阳运动变化中形成的“穹、苍苍、天”,即天地万物,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物性”(客观存在),无所谓积极、消极。自然与人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两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教倪于万物”,相互尊重、共在、并存、互倚、欣赏,使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的境界。“道的世界”里的“自然”,历来理解、阐释纷纭。郭象注庄子以为

3、“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后学如张岱年概括为“自己如此”。陈鼓应认为,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细读老子庄子文本,笔者认为:“自然”是指在符合正常、合理天性,即“本来如此”的基础上经过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应该如此”的过程,自然而然达到“果然如此”的结果,由此就实现了“自己如此”。“自然”便是“顺性命之理”,可分别从天地、人、社会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单就人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满足与生俱来的衣、食、住、行之类原始本能与“天然”物质、生理需求。第二,满足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基本、正常、合理的精神、心理要求。首先希望“长生久视”,即美慕天长地久

4、,感叹“吾生也有涯”的人生短暂,体现着对生命的肯定与珍惜。其次体现为“七情”“六欲”。天生的正常“情”“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不分“好”或“坏”。要实现“自然”,需学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有为”,特别是“不争而善胜”,“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被动适应,消极应付,更不是回归混沌、蒙昧,而是在“人法自然”的前提下,循着人和事物的天性,依天时,行人事。有为却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根本的是不为已为。围绕“人本”中心,聚焦社会问题,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道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使人心正,百姓安,社会稳,天下治。而人的价值和意义,

5、正是在努力实现理想目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所以,先秦诸子立足人间,关注社会,聚焦人生。周易老子论语之类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经典,今天我们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战略中,要认识到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摘编自裴登峰道家彰显人的价值与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子创设的“道生万物”说是一种思想模型,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B道家的“自然”指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也指符合正常、合理天性的过程和结果。C道家倡导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而不是无所事事,回归蒙昧。D道家

6、的自然观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人”的原始本能以及人的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以立论为主的驳论文,开头摘引需要辨析的观点作为靶子,然后正面阐释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批驳的目的。B第二段先阐述“道生万物”,再提出要正确认识道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观,并以此作为驳斥的纲领,统领全文。C第四段引郭象、陈鼓应的观点,意在指出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中错误观点的思想根源,强化自己的阐述。D第五段针对“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观点,摘引道家的言论,通过道理论证,有力地彰显了对方观点的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和自然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并没有积极、消极之分。B追求“人本”思想,就要聚焦社会,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C世间一切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都是正常的人,并

1.下列关于近代物理的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核反应方程式为55^137Cs56^137Ba+X,,可以判断X【为α粒子B.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放出光子C.对于同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关系D.将放射性元素的温度降低,它的半衰期会发生改变

1、巴中市恩阳区2022年秋高中二年级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2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了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其中有些说法,如“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事关对道家核心思想的认识,尚需进一步加以讨论。老子以“道”开篇,创设了一个“道生万物”的世界,即“

2、道的世界”,从而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思想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出路,设计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自然”作为体现道家哲学核心价值的观念,要置于现实世界(客观),特别是“道的世界”(思想)去认识。现实世界里,“自然”指在一阴一阳运动变化中形成的“穹、苍苍、天”,即天地万物,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物性”(客观存在),无所谓积极、消极。自然与人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两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教倪于万物”,相互尊重、共在、并存、互倚、欣赏,使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的境界。“道的世界”里的“自然”,历来理解、阐释纷纭。郭象注庄子以为

3、“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后学如张岱年概括为“自己如此”。陈鼓应认为,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细读老子庄子文本,笔者认为:“自然”是指在符合正常、合理天性,即“本来如此”的基础上经过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应该如此”的过程,自然而然达到“果然如此”的结果,由此就实现了“自己如此”。“自然”便是“顺性命之理”,可分别从天地、人、社会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单就人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满足与生俱来的衣、食、住、行之类原始本能与“天然”物质、生理需求。第二,满足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基本、正常、合理的精神、心理要求。首先希望“长生久视”,即美慕天长地久

4、,感叹“吾生也有涯”的人生短暂,体现着对生命的肯定与珍惜。其次体现为“七情”“六欲”。天生的正常“情”“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不分“好”或“坏”。要实现“自然”,需学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有为”,特别是“不争而善胜”,“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被动适应,消极应付,更不是回归混沌、蒙昧,而是在“人法自然”的前提下,循着人和事物的天性,依天时,行人事。有为却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根本的是不为已为。围绕“人本”中心,聚焦社会问题,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道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使人心正,百姓安,社会稳,天下治。而人的价值和意义,

5、正是在努力实现理想目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所以,先秦诸子立足人间,关注社会,聚焦人生。周易老子论语之类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经典,今天我们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战略中,要认识到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摘编自裴登峰道家彰显人的价值与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子创设的“道生万物”说是一种思想模型,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B道家的“自然”指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也指符合正常、合理天性的过程和结果。C道家倡导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而不是无所事事,回归蒙昧。D道家

6、的自然观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人”的原始本能以及人的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以立论为主的驳论文,开头摘引需要辨析的观点作为靶子,然后正面阐释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批驳的目的。B第二段先阐述“道生万物”,再提出要正确认识道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观,并以此作为驳斥的纲领,统领全文。C第四段引郭象、陈鼓应的观点,意在指出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中错误观点的思想根源,强化自己的阐述。D第五段针对“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观点,摘引道家的言论,通过道理论证,有力地彰显了对方观点的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和自然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并没有积极、消极之分。B追求“人本”思想,就要聚焦社会,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C世间一切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都是正常的人,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4067.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