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
2、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
3、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3分)A.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魇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B.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魇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C.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魇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D.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魇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1、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
2、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
3、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