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3届河北省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题卷

2023届河北省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题卷,以下展示关于2023届河北省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题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3届河北省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题卷

1、历史(七)预测卷答案 第1 页(共5页)2 0 2 2-2 0 2 3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 01 11 21 31 41 51 6答案ADBCDDACBCBADACB1.A 解析:西周实行世官制,“六德”主要是道德标准,“六行”主要是宗法伦理,这适应了宗法礼制对选官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而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B项;西周实行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排除C项;西周时期儒生群体尚未出现,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西周选官制度切入,紧扣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热点考向,引导学生理解西周宗法制的文化影响,考查了历史概念分析能力,关注了历史解释核心

2、素养。2.D 解析:东汉末年,刘备入川后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与孙权立足江东后,发展农业、贸易及工商业,这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南方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此时,南方经济刚得到开发,北方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这些举措的出现是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推行的,排除B项。当时南方地广人稀,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排除C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刘备与孙权发展南方区域经济的举措切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政治局面的关系,紧扣了三国并立、南方经济开发、古代农具的变革、古代对外关系等诸多主干知识点,考查了历史材料概括能力,关注了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3.B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

3、,隋文帝下诏广设社仓,加强在灾荒之年的救济能力,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A、C两项的表述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社仓的设置并不能防止灾荒的发生,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隋朝开皇年间的社仓政策切入,紧扣社会保障这一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紧扣了国家基层治理、救济政策、赋税制度等主干知识,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关注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4.C 解析:明代在三司分立的情况下,再设置督抚制度,体现了明朝地方行政制度因国家治理需要不断调整,故C项正确。明代地方是省、府、县三级,而元代是省、路、府、州、县多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行力的扩大,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因

4、国家治理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并非是中央权利力的下移,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明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化切入,紧扣古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这一学术热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紧扣元代行省制、明代“三司”制等知识点,考查了历史归纳总结能力,关注了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5.D 解析:清朝最初在蒙古族住区推行札萨克制度,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地方管理制度。因北部察哈尔部叛乱,清朝废除察哈尔的札萨克制,参照满洲八旗制设立了察哈尔八旗,并归理藩院统辖,这体现了清朝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盟旗制度,这一变化并没有实现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部边疆情况,

5、并没有涉及西域地区情况,排除B项;漠南蒙古地区依旧是盟旗制度,没有体现国家创新的治理模式,排除C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清代治理蒙古地区的边疆政策导入,紧扣大一统国家的构建这一命题热点和学科大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清代民族政策的智慧,紧扣清代民族关系、盟旗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核心知识,考查了历史概念辨析与解读能力,渗透了家国情怀,关注了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历史(七)预测卷答案 第2 页(共5页)6.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使苏州等地商人到上海避难,并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他们的商业网络,这助推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的商业中心,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格局,由此可见,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格局,故D项正确。

6、材料体现了商帮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非经营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鼓励商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苏州商人向上海的转移,无法得出苏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切入,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列强侵华、政治变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紧扣了清代商业经济、太平天国运动、列强经济侵华、近代商业形式变革等诸多知识点,考查了历史情境分析能力,关注了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7.A 解析:唯物史观肯定英雄的作用,更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依据材料“排斥英雄之说,失其中庸”“守一定之限度,以代众庶而行众意”,可得出这一思想已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某些因素,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解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对儒家现代价值的肯定,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1 9 1 7年俄国十月后开始的,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新文化运动前期李大钊对英雄人物的看法切入,让学生了解近代英雄观念与时局的关联,紧扣新文化运动,考查了历史语境解读能力,关注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核心素养。8.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照应了“天慢慢地亮了”,表明洪水发生在夜里。B.王大保、李塌鼻站出来为灾民们加油打气,大家虽然平时不重视他们,现在却也受到他们的鼓舞。C.镇上已经挤满了灾民,他们“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这表明灾民众多,赈济的粮食已经耗尽。D.小说将故事场景设定在灾民逃荒的路上,既反映了他们深重的苦难,又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图景。

1、历史(七)预测卷答案 第1 页(共5页)2 0 2 2-2 0 2 3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 01 11 21 31 41 51 6答案ADBCDDACBCBADACB1.A 解析:西周实行世官制,“六德”主要是道德标准,“六行”主要是宗法伦理,这适应了宗法礼制对选官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而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B项;西周实行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排除C项;西周时期儒生群体尚未出现,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西周选官制度切入,紧扣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热点考向,引导学生理解西周宗法制的文化影响,考查了历史概念分析能力,关注了历史解释核心

2、素养。2.D 解析:东汉末年,刘备入川后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与孙权立足江东后,发展农业、贸易及工商业,这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南方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此时,南方经济刚得到开发,北方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这些举措的出现是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推行的,排除B项。当时南方地广人稀,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排除C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刘备与孙权发展南方区域经济的举措切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政治局面的关系,紧扣了三国并立、南方经济开发、古代农具的变革、古代对外关系等诸多主干知识点,考查了历史材料概括能力,关注了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3.B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

3、,隋文帝下诏广设社仓,加强在灾荒之年的救济能力,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A、C两项的表述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社仓的设置并不能防止灾荒的发生,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隋朝开皇年间的社仓政策切入,紧扣社会保障这一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紧扣了国家基层治理、救济政策、赋税制度等主干知识,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关注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4.C 解析:明代在三司分立的情况下,再设置督抚制度,体现了明朝地方行政制度因国家治理需要不断调整,故C项正确。明代地方是省、府、县三级,而元代是省、路、府、州、县多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行力的扩大,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因

4、国家治理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并非是中央权利力的下移,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明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化切入,紧扣古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这一学术热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紧扣元代行省制、明代“三司”制等知识点,考查了历史归纳总结能力,关注了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5.D 解析:清朝最初在蒙古族住区推行札萨克制度,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地方管理制度。因北部察哈尔部叛乱,清朝废除察哈尔的札萨克制,参照满洲八旗制设立了察哈尔八旗,并归理藩院统辖,这体现了清朝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盟旗制度,这一变化并没有实现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部边疆情况,

5、并没有涉及西域地区情况,排除B项;漠南蒙古地区依旧是盟旗制度,没有体现国家创新的治理模式,排除C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清代治理蒙古地区的边疆政策导入,紧扣大一统国家的构建这一命题热点和学科大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清代民族政策的智慧,紧扣清代民族关系、盟旗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核心知识,考查了历史概念辨析与解读能力,渗透了家国情怀,关注了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历史(七)预测卷答案 第2 页(共5页)6.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使苏州等地商人到上海避难,并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他们的商业网络,这助推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的商业中心,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格局,由此可见,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格局,故D项正确。

6、材料体现了商帮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非经营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鼓励商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苏州商人向上海的转移,无法得出苏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切入,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列强侵华、政治变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紧扣了清代商业经济、太平天国运动、列强经济侵华、近代商业形式变革等诸多知识点,考查了历史情境分析能力,关注了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7.A 解析:唯物史观肯定英雄的作用,更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依据材料“排斥英雄之说,失其中庸”“守一定之限度,以代众庶而行众意”,可得出这一思想已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某些因素,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解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对儒家现代价值的肯定,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1 9 1 7年俄国十月后开始的,排除D项。命题意图 本题从新文化运动前期李大钊对英雄人物的看法切入,让学生了解近代英雄观念与时局的关联,紧扣新文化运动,考查了历史语境解读能力,关注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核心素养。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7290.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