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卷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卷,以下展示关于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卷

1、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高三练习卷高三练习卷 语语 文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中西二元对立的现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出身的人,倾向于主张从古代文论中直接建构出当代文论来;研究西方文论出身的人,主张要不断追逐外国最新文论,与外国同步发展。这些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理论到理论。从理论到理论并不一定不好,因为理论都自有其传承性。这包括理论中的派别内观点的发展和延伸、理论发展中新派别对旧派别的取代等等,这就形成了文学理论的自身独立性,以及它们与文学实践

2、的距离。然而,要论理论对实践的原创性指导,除了在理论的传承性上生发之外,还得从当下社会中具体的事物出发,通过注视,形成认识,并使其反作用于具体的事物。曾经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的学习者,只要先学习一些关于文学的原理,然后深入生活,就能成为作家。这种观点来自于这样的认识:做某件事,或者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需要先懂得其基本原理,再通过实践,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行不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中国文论原创的主要途径。当然,文学理论并不能只是从纯而又纯的文学实践(创作、欣赏和批评实践)中生长起来,文学实践与诸多方面的关联必然会带来文学理论范围的突破。在文学理论史写作中,有些学者只

3、写理论的历史,不谈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去论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这样的理论史尽管也有丰富的例证,但终究是空洞的。有的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有的则纯粹是认识问题。过去,由于文学理论的范围狭窄,只将文学理论说成对作家作品研究,或者是对作家生平研究,或者是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在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这一局限实现超越,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研究文学,不是说就“没有文学”,恰恰相反,这里面有文学,并且文学始终是中心。文学是文学理论的家园,家是可以常进常出的居住地,这是说,文学研究者可以离家出门游览,甚至可以走遍天涯海角

4、,但仍然要回到出发的地方。家是心灵的依托处,理论要从此处生长开来,而这里才是根。如果不能走出去,接触其他的一些学科,那么,理论研究者就会像是“画地为牢”一样,不能越雷池一步。然而,走出去以后,还要回来。如果出去后就不回来,那就是学术上的流浪汉。文学理论研究者既不能画地为牢,也不能当流浪汉。(摘编自高建平关于中国文论原创性的思考)材料二:从文学实践以及其与诸多方面的关联来看,要特别关注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质。文学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理论的自主性始终是在与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锋、交叉和融合中建构的。历史上,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都没有独立的美学学科,更谈不上有由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定

5、的文学理论,直到 20 世纪文学理论才走上独立自主的学术道路。20 世纪初至 60 年代,西方文学流派走上了看似相悖的路径:一方面颠覆泛社会学、泛政治的传统文学理论,确立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特研究对象和方法,建构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这种自主性建构走的又是一条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与传统文学理论不同的是,这些流派由外转内、由内主外、由外生内。确立文学理论自主性的关键在于:学界一致认可审美性是文学理论的本体性品格。但是如果将审美性看作文学理论唯一的、永恒的、凝固不变的普遍性本质,就会把文学理论学科建制引向一条从自足到自恋的死胡同,这是因为“美”具有无限包容性。从存在形态看,文学、艺术、自

6、然、社会、科学都存在美,美并不是文学独有的品格。如果一定要阐释美的本质,只能以过程哲学为基础,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发生学的角度给予某种合理性的阐释,这样美学及文学理论的学科地位才能得到巩固。文学理论建构如果树立了多本质的、动态的、开放的本质观,它的知识视野就会更加广阔,学科的包容性就会更多,采用的方法就会更多样,文学理论的生命力自然会旺盛。文学理论跨学科的合理性在科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上得到了进一步彰显。20 世纪 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又发生了重大转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社会和文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伴随着这一场重大变化,人类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加快了文学理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步伐,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媒介,也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方法支撑,同时自身也能创造文艺作品。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格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品格之一,它导引了文学理论的生命力,使文学理论研究由普遍性转向相对性,由自主性转向跨学科性,由形而上的逻辑建构转向形而下的现实关怀等。需要注意的是,对文学理论的跨学科性不能过度阐释,更不能受西方文论左右而泛化跨学科性。总之,运用跨学科的

(3)胸苷(TdR)双阻断法可使细胞周期同步化。若G1、S、G2、M期依次为10h、7h、3h、1h,经常一次阻断,S期细胞立刻被抑制,但对其他时期细胞无影响;洗去TdR可恢复正常的细胞周期,若要想通过两次阻断使所有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第二次阻断应该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h内进行。

1、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高三练习卷高三练习卷 语语 文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中西二元对立的现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出身的人,倾向于主张从古代文论中直接建构出当代文论来;研究西方文论出身的人,主张要不断追逐外国最新文论,与外国同步发展。这些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理论到理论。从理论到理论并不一定不好,因为理论都自有其传承性。这包括理论中的派别内观点的发展和延伸、理论发展中新派别对旧派别的取代等等,这就形成了文学理论的自身独立性,以及它们与文学实践

2、的距离。然而,要论理论对实践的原创性指导,除了在理论的传承性上生发之外,还得从当下社会中具体的事物出发,通过注视,形成认识,并使其反作用于具体的事物。曾经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的学习者,只要先学习一些关于文学的原理,然后深入生活,就能成为作家。这种观点来自于这样的认识:做某件事,或者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需要先懂得其基本原理,再通过实践,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行不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中国文论原创的主要途径。当然,文学理论并不能只是从纯而又纯的文学实践(创作、欣赏和批评实践)中生长起来,文学实践与诸多方面的关联必然会带来文学理论范围的突破。在文学理论史写作中,有些学者只

3、写理论的历史,不谈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去论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这样的理论史尽管也有丰富的例证,但终究是空洞的。有的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有的则纯粹是认识问题。过去,由于文学理论的范围狭窄,只将文学理论说成对作家作品研究,或者是对作家生平研究,或者是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在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这一局限实现超越,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研究文学,不是说就“没有文学”,恰恰相反,这里面有文学,并且文学始终是中心。文学是文学理论的家园,家是可以常进常出的居住地,这是说,文学研究者可以离家出门游览,甚至可以走遍天涯海角

4、,但仍然要回到出发的地方。家是心灵的依托处,理论要从此处生长开来,而这里才是根。如果不能走出去,接触其他的一些学科,那么,理论研究者就会像是“画地为牢”一样,不能越雷池一步。然而,走出去以后,还要回来。如果出去后就不回来,那就是学术上的流浪汉。文学理论研究者既不能画地为牢,也不能当流浪汉。(摘编自高建平关于中国文论原创性的思考)材料二:从文学实践以及其与诸多方面的关联来看,要特别关注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质。文学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理论的自主性始终是在与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锋、交叉和融合中建构的。历史上,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都没有独立的美学学科,更谈不上有由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定

5、的文学理论,直到 20 世纪文学理论才走上独立自主的学术道路。20 世纪初至 60 年代,西方文学流派走上了看似相悖的路径:一方面颠覆泛社会学、泛政治的传统文学理论,确立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特研究对象和方法,建构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这种自主性建构走的又是一条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与传统文学理论不同的是,这些流派由外转内、由内主外、由外生内。确立文学理论自主性的关键在于:学界一致认可审美性是文学理论的本体性品格。但是如果将审美性看作文学理论唯一的、永恒的、凝固不变的普遍性本质,就会把文学理论学科建制引向一条从自足到自恋的死胡同,这是因为“美”具有无限包容性。从存在形态看,文学、艺术、自

6、然、社会、科学都存在美,美并不是文学独有的品格。如果一定要阐释美的本质,只能以过程哲学为基础,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发生学的角度给予某种合理性的阐释,这样美学及文学理论的学科地位才能得到巩固。文学理论建构如果树立了多本质的、动态的、开放的本质观,它的知识视野就会更加广阔,学科的包容性就会更多,采用的方法就会更多样,文学理论的生命力自然会旺盛。文学理论跨学科的合理性在科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上得到了进一步彰显。20 世纪 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又发生了重大转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社会和文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伴随着这一场重大变化,人类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加快了文学理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步伐,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媒介,也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方法支撑,同时自身也能创造文艺作品。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格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品格之一,它导引了文学理论的生命力,使文学理论研究由普遍性转向相对性,由自主性转向跨学科性,由形而上的逻辑建构转向形而下的现实关怀等。需要注意的是,对文学理论的跨学科性不能过度阐释,更不能受西方文论左右而泛化跨学科性。总之,运用跨学科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8533.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