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3年新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预测试卷3(解析)

[db:作者] 高三试卷 2023-05-30 22:07:52 0 2023 新高 语文 考前 模拟 预测 试卷 答案 解析

2023年新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预测试卷3(解析),以下展示关于2023年新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预测试卷3(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3年新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预测试卷3(解析)

1、2023年新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预测试卷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

2、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可是概念繁多,总难

3、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它强调知行统一的“力行”原则。所谓的“力行”原则,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力行。道德践履系统还强调“慎独与审察”,“慎独”是指在“人之所不见”的独处之境,能够自觉地坚持道德原则。

4、但在现实中光靠内省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外界的督察。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不是认识了,即可付诸实施,而往往受到旁人的影响。所以儒家还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与“直道而行”。在道德实践中,不仅别人会影响自己,自己的实践也会影响别人,还要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还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与发展,不得不关注它的经典系统的建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我们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的最基本的教材它们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对四书的注释,现代人理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得更精确、更富有时代性。除“四书”外,还可增选二书:一是易

5、系辞传,二是广学记。系辞传对儒家的宇宙观、核心范畴“道”以及辩证思想都有充分的体现。广学记收学记与劝学,这二者反映了我国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在古代社会转型期思想家呼吁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摘编自夏乃儒儒学的现代重构在文庙“与孔子对话”学术讲堂上的讲演)材料二: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如泰州学派、明清之际顾黄王三大儒的儒学、20世纪现代新儒学等)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儒学。这些儒学理论既有朝向“现代性”的开放一面。又有限制“现代性”的保守一面。要充分研究转型儒学的“保守”面,解开儒学现代化受限的困局。就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提。尽管中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发生和开展

6、不一样,西方现代性更强调“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中国式现代性更为强调“总体”。虽然“现代性”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开展中呈现出多元的特性,但多元开展的现代性文化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个体主体性的张扬。因此,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明代中晚期泰州学派真正使个体主体性在儒家文化中确立起来。泰州学派主张“良知现成”,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圆满现成的,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肯定了个体的独立性平等性。但它的局限性是没能充分重视人心之理智,更多地表现为人欲或真情的流露。在明清之际儒学中,个体主体性表现为虽然存在但又不清晰的样态。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理欲互限”,即“以欲限理”和“以理限欲”。“以欲限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欲的正当性,而“以理限欲”使得现实的人心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所制约。20世纪现代新儒学则造成了个体主体性的虚显。所谓“虚显”,就是欲显而不能显,最终只是假显。现代新儒家认为,现代性与宋明心性儒学之间并没有

10.1957年2月,中央明确指出“在群众中广泛地开展储蓄运动,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为了A.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B.保障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C.宣扬社会主义新风尚D.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1、2023年新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预测试卷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

2、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可是概念繁多,总难

3、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它强调知行统一的“力行”原则。所谓的“力行”原则,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力行。道德践履系统还强调“慎独与审察”,“慎独”是指在“人之所不见”的独处之境,能够自觉地坚持道德原则。

4、但在现实中光靠内省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外界的督察。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不是认识了,即可付诸实施,而往往受到旁人的影响。所以儒家还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与“直道而行”。在道德实践中,不仅别人会影响自己,自己的实践也会影响别人,还要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还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与发展,不得不关注它的经典系统的建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我们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的最基本的教材它们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对四书的注释,现代人理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得更精确、更富有时代性。除“四书”外,还可增选二书:一是易

5、系辞传,二是广学记。系辞传对儒家的宇宙观、核心范畴“道”以及辩证思想都有充分的体现。广学记收学记与劝学,这二者反映了我国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在古代社会转型期思想家呼吁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摘编自夏乃儒儒学的现代重构在文庙“与孔子对话”学术讲堂上的讲演)材料二: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如泰州学派、明清之际顾黄王三大儒的儒学、20世纪现代新儒学等)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儒学。这些儒学理论既有朝向“现代性”的开放一面。又有限制“现代性”的保守一面。要充分研究转型儒学的“保守”面,解开儒学现代化受限的困局。就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提。尽管中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发生和开展

6、不一样,西方现代性更强调“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中国式现代性更为强调“总体”。虽然“现代性”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开展中呈现出多元的特性,但多元开展的现代性文化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个体主体性的张扬。因此,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明代中晚期泰州学派真正使个体主体性在儒家文化中确立起来。泰州学派主张“良知现成”,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圆满现成的,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肯定了个体的独立性平等性。但它的局限性是没能充分重视人心之理智,更多地表现为人欲或真情的流露。在明清之际儒学中,个体主体性表现为虽然存在但又不清晰的样态。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理欲互限”,即“以欲限理”和“以理限欲”。“以欲限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欲的正当性,而“以理限欲”使得现实的人心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所制约。20世纪现代新儒学则造成了个体主体性的虚显。所谓“虚显”,就是欲显而不能显,最终只是假显。现代新儒家认为,现代性与宋明心性儒学之间并没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8697.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