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1、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的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

2、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已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同志要求

3、“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摘编自董根洪论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材料二: 当下中国,伴随传统文化复兴而来的“国风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正因为流行,围绕“国风热”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呈现为两种不同观点的角力:持正面意见的一方,认为国风之热,背后是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代国风,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符号,而是一种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现象,也是一股已经产生国

4、际影响力的文化浪潮,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乃至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持负面意见的一方,则犹疑时下各种带着商业目的、注重外在形式的传统创新,并非真正的文化复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国的时代方向在于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寻求复古。 国风之辩的背后是传统之辩,而如何对待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传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文化传统依然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市场,冲击和精神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寻求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时至今日,如当代新儒家代表学者杜维明所言,决定中国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根本价值的,仍

5、然是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曾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及价值观。 时下,传统文化的“国风热”正通过网络风靡全球,越来越被视为中国人走向文化自信的一个象征。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无非是建立一种文化优越感,却仍与真正的文化自主性有着相当的距离。 事实上,真正的自信从来不靠激情的自我标榜,而是油然而生。在此意义上,传统文化复兴,更重要的是给审美一种新的可能,给优化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可能,也给人性的自由表达和价值实现一种新的可能。基于这一认识,面向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一种“文化自然”理念,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激活更多积极的文化自发力量,汇聚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文化消费品,从而更大程度地形

6、成中国文化的“自然风”,乃至“世界风”。最重要的也不是如何高调地走出去影响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首先形成一个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文化和伦理格局,普通人身在其中,都能自得其乐。唯有我们自己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才有可能为外界所欣赏和学习,也才有可能促使他者自觉不自觉地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世界。而这种“文化自然”的真正生力,依然是无数普通人的鲜活创造,如学者李零曾强调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对着有血有肉的中国生活,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体验,写中国自己的历史,这是最大优势。” (摘编自董筠传统为何异样红?“国风热”背后呈现出深层角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以认识、把握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前提。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处。 C.改革开放后,国人重寻传统文化来抵御市场冲击、走出精神困境,激活了文

11.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多聚核苷酸模板链“CUUCU……CUU”(共含60个连续的CUU序列)加人经过处理的细胞提取液中,在体外合成了三种不同的多肽链,每种多肽链的第一个氨基酸都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提取液中必须含有mRNA和核糖体B.每条多肽链都是由一种氨基酸缩合形成的C.三种不同的多肽链所含的肽键数目都相同D.密码子UUC和UCU编码的氨基酸相同

1、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的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

2、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已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同志要求

3、“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摘编自董根洪论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材料二: 当下中国,伴随传统文化复兴而来的“国风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正因为流行,围绕“国风热”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呈现为两种不同观点的角力:持正面意见的一方,认为国风之热,背后是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代国风,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符号,而是一种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现象,也是一股已经产生国

4、际影响力的文化浪潮,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乃至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持负面意见的一方,则犹疑时下各种带着商业目的、注重外在形式的传统创新,并非真正的文化复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国的时代方向在于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寻求复古。 国风之辩的背后是传统之辩,而如何对待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传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文化传统依然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市场,冲击和精神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寻求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时至今日,如当代新儒家代表学者杜维明所言,决定中国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根本价值的,仍

5、然是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曾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及价值观。 时下,传统文化的“国风热”正通过网络风靡全球,越来越被视为中国人走向文化自信的一个象征。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无非是建立一种文化优越感,却仍与真正的文化自主性有着相当的距离。 事实上,真正的自信从来不靠激情的自我标榜,而是油然而生。在此意义上,传统文化复兴,更重要的是给审美一种新的可能,给优化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可能,也给人性的自由表达和价值实现一种新的可能。基于这一认识,面向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一种“文化自然”理念,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激活更多积极的文化自发力量,汇聚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文化消费品,从而更大程度地形

6、成中国文化的“自然风”,乃至“世界风”。最重要的也不是如何高调地走出去影响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首先形成一个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文化和伦理格局,普通人身在其中,都能自得其乐。唯有我们自己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才有可能为外界所欣赏和学习,也才有可能促使他者自觉不自觉地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世界。而这种“文化自然”的真正生力,依然是无数普通人的鲜活创造,如学者李零曾强调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对着有血有肉的中国生活,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体验,写中国自己的历史,这是最大优势。” (摘编自董筠传统为何异样红?“国风热”背后呈现出深层角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以认识、把握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前提。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处。 C.改革开放后,国人重寻传统文化来抵御市场冲击、走出精神困境,激活了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9036.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