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二),以下展示关于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二)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二)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可以互补、兼容,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
2、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追求系统的概念化、知识化;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不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带有一种目的性。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是大美学,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和,意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中和”既是人性修养的道德标准,又是在其提出至善、至诚观点后所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形态。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的“至诚”是圣人之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善
3、良的本性,才能达到所谓的人伦之和、天地之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
5.历史课上,在讨论秦朝地方行政体制时,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其中所引史料正确的是()甲说: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乙说: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丙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丁说: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A.甲说B.乙说C.丙说D.丁说
1、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二)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可以互补、兼容,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
2、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追求系统的概念化、知识化;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不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带有一种目的性。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是大美学,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和,意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中和”既是人性修养的道德标准,又是在其提出至善、至诚观点后所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形态。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的“至诚”是圣人之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善
3、良的本性,才能达到所谓的人伦之和、天地之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