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10

[db:作者] 高三试卷 2023-06-30 10:07:08 0 高考 语文 冲刺 模拟 10 解析

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10,以下展示关于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10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10

1、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2、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

3、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4、”,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

5、,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幸福整体性,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与社会整体性幸福。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

6、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尚书洪范,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B文章三、四段对传统经典的引述,虽然内容不一样,但论证目的却是相同的。C文章梳理了中外对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达,论证重心则是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B没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表达的美好生活也就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8年,受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决定不

15.(16分)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存在平行x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第二、二象限内有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I,第四象限内一圆心为Q的圆形区域内有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圆Q与x轴、y轴分别相切于M点、N点。一带正电的粒子从M点以初速度v0垂直x轴射入匀强磁场Ⅱ,射出圆形磁场Ⅱ时粒子速度方向与y轴负方向的夹角=60^,一段时间后粒子从x轴上的P点射人第一象限,再经过一段时间后粒子回到M点且运动方向不变。已知带电粒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圆形磁场区域的半径为3a,P点坐标为(0,2a),不计粒子受到的重力。求:(1)匀强磁场Ⅱ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2)第一象限内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E;(3)带电粒子从M点出发到再次回到M点的过程中,粒子在匀强电场与在匀强磁场I内运动的时间之比t1t2。

1、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2、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

3、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4、”,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

5、,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幸福整体性,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与社会整体性幸福。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

6、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尚书洪范,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B文章三、四段对传统经典的引述,虽然内容不一样,但论证目的却是相同的。C文章梳理了中外对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达,论证重心则是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B没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表达的美好生活也就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8年,受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决定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1358.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