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总结

[db:作者] 高三试卷 2023-07-15 22:06:57 0 高中语文 2024 高考 复习 文言 断句 方法 总结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总结,以下展示关于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总结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总结

1、高考语文文言断句方法一、断句“四要求”1.通读语段,整体理解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正确理解。因此,我们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反复诵读这个语段,力求通过诵读对语段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如果是文言文阅读整篇文章中抽取的语段,我们还应该注意联系相关的上下文,正确理解其意义。在熟读语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2.借助虚词,确定首尾文言虚词有多方面的作用,有许多虚词也能为断句提供方便。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2、。”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利用虚词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经常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惟、盖、故、凡、且、且夫、唯、盍、若夫、得无、何其”等词,可在其前面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经常出现在句首的谦敬词、人称或指示代词有“窃、请、敬、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纵使、向使、假使、虽、虽然、于是、然而、无论、若、至若、是以、故、是故、继而、然则、犹且、至于”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常在句首的时间副词,如“顷之、向之、

3、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5)常在句首的疑问词有“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6)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乎、哉、矣、也、者、耶、邪、焉、欤、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后面断句。*例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4、,岂有常哉?”这段文字中能够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四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四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以虚词为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不可将虚词视为唯一依据。如“圣人之道,卒(意为“最终”)于鲁(原意迟钝,这里指曾参)也传之”一句,“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一般不用断开。3.熟悉文法,注意修辞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辞采的,经常运用顶真、对比、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讲求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将之作为我们断句时的参考。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

5、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句中有很多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可以尝试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又如: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潜夫论慎微)这段话就是由两组形式对称、内容对比的语句组成的,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4.理清人物关系,抓住对话标志在叙述性(包括对话性)的文言语段中,我们首先找出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然后再思考语段中涉及几个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在做什么事(或谈论一个什么话题),采用

6、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等等。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起止;同时对话中的部分表示谦敬的代词或副词如“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也常常出现在句首,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二、断句 “九法则”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

3.(10分)气压式升降椅通过气缸上下运动来支配椅面升降,其简易结构如图乙所示,圆柱形气缸与椅面固定连接,气缸与椅面的总质量m=12kg。,横截面积S=30cm^2的柱状气缸杆与底座固定连接。可自由移动的气缸与气缸杆之间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稳定后测得被封闭的气体柱长度L=20cm,,设气缸气密性、导热性能良好,忽略摩擦力。已知大气压强p0=1.010^5Pa,室内温度T1=312.5K,重力加速度g=10m/s^2。(1)若质量M=78kg的人盘坐在椅面上,室内温度保持不变,稳定后椅面下降了多少?(2)人盘坐在椅面上稳定后再打开空调,室内气温缓慢降至T2=300K,求此过程中外界对缸内气体所做的功。

1、高考语文文言断句方法一、断句“四要求”1.通读语段,整体理解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正确理解。因此,我们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反复诵读这个语段,力求通过诵读对语段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如果是文言文阅读整篇文章中抽取的语段,我们还应该注意联系相关的上下文,正确理解其意义。在熟读语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2.借助虚词,确定首尾文言虚词有多方面的作用,有许多虚词也能为断句提供方便。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2、。”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利用虚词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经常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惟、盖、故、凡、且、且夫、唯、盍、若夫、得无、何其”等词,可在其前面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经常出现在句首的谦敬词、人称或指示代词有“窃、请、敬、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纵使、向使、假使、虽、虽然、于是、然而、无论、若、至若、是以、故、是故、继而、然则、犹且、至于”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常在句首的时间副词,如“顷之、向之、

3、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5)常在句首的疑问词有“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6)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乎、哉、矣、也、者、耶、邪、焉、欤、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后面断句。*例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4、,岂有常哉?”这段文字中能够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四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四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以虚词为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不可将虚词视为唯一依据。如“圣人之道,卒(意为“最终”)于鲁(原意迟钝,这里指曾参)也传之”一句,“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一般不用断开。3.熟悉文法,注意修辞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辞采的,经常运用顶真、对比、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讲求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将之作为我们断句时的参考。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

5、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句中有很多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可以尝试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又如: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潜夫论慎微)这段话就是由两组形式对称、内容对比的语句组成的,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4.理清人物关系,抓住对话标志在叙述性(包括对话性)的文言语段中,我们首先找出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然后再思考语段中涉及几个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在做什么事(或谈论一个什么话题),采用

6、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等等。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起止;同时对话中的部分表示谦敬的代词或副词如“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也常常出现在句首,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二、断句 “九法则”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2782.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