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物都有特征,描摹物象,如能把握其特征,予以夸大渲染,每能给人意外明确的印象。就像漫画一样,将人或物的特色及重要部分,故意作过分的夸张,始能达到穷形尽相的目的。王充曾说:“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这话用来解释诗文,反而成为定则,许多诗亟需“华虚”的文饰,亟需“惊耳动心”的吸引力。譬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花的特征是明艳,若只说花光明艳、花容娇媚,都嫌“坐实”,都嫌不够,用“欲燃”这种夸大的字眼来形容花光,让春光在青山上燃烧起来,

2、照人眼目,便给人特别明亮的印象。“欲燃”比“如火”“胜火”之类的形容更具动态,后来李治写蔷薇花道“摘时兼恐焰烧春”,则更不止是“欲燃”而已,简直要“烧春”,“烧春”比“欲燃”尤具动态,将鲜红的色泽夸张得更像喷火了。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诗也写“花光焰焰火烧春”,烧春加上火字,再加叠用两个焰字,火像跳跃在眼前似的。孟郊卧病诗“春色烧肌肤”,春色鲜妍,不只撩人而已,不只在眼前烧,竟直接烧到皮肤上来了。到李绅写红蕉花诗:“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不只烧灼到皮肤上,还红得烧痛眼睛,烧到心脏里面来了!李商隐的诗,最善于塑造意象,他当然擅于运用这种手法,如天涯诗:“莺

3、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用啼字双关着“啼鸣”与“啼泣”。当花儿开到了花枝的绝顶,从此花儿开尽了!暮春的莺儿把生命也啼了出来,啼湿了最高枝上的花朵!这个“湿”字当然是不合理的夸大,但由于整个生命的投入,使奇诡变为可信,使瑰丽的莺啼花湿意象,呈现出一股夺人心魄的哀切的痴情。用这种莺啼花湿的意象,来暗喻“府主遽逝、依傍无门”也好,来暗喻“所写文章,字字血泪”也好,创痛都是那么深刻。况且“啼”本是诉诸听觉的,“泪湿”是诉诸视觉的,故意将听觉的印象移属为视觉的印象,这种技巧能使意象益发美妙。上述诸例,都是在造意上夸张人或物的特征。有时在用字上换一个夸张的字面,虽与实情不合,也能使意象跃现出来,如李贺的公

4、莫舞歌:“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全诗是在写项羽刘邦的鸿门之宴,这两句是描写宴会豪华的场面。行军帐幕中不太可能有排成九楹的方花础石,也未必有盛血的银罂,这些固然不必去考实,更为了夸大军容的勇猛、食物的丰盛,写一般的屠豕宰羊都是不够称心快意的,偏杜撰一个“刺豹”的史实,这是诗人与史笔的差距,这差距反使宴饮豪华的气派与“不比寻常刍豢之味”的描写豁显出来。(摘编自黄永武谈意象的浮现)材料二:夸张和其他修辞方式一样,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夸张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夸张,否则就是空洞的大话或十足的昏话。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月亮是凉的,太阳是热的,我们要夸张只能在现实基础上说“赤日炎炎似

5、火烧”和“夜吟应觉月光寒”。如果我们夸张成“月色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日光寒”那就成了十足的昏话了。鲁迅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宋代有位诗人写了首咏竹的诗,其中两句是“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作者很得意,送给苏轼看。苏轼打趣说:写得倒是很好,只是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子。此诗将想象与夸张结合得很好,对仗也很工整,失败就在于它完全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树干比树叶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符合生活真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允许夸张也是应该夸张的。如

6、唐代诗人杜牧有首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的杨慎认为夸张太过,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其实,即使是“十里”,也还是谁人听得?谁人见得?而且这样一来,杜牧诗中江南春色的阔大场景和恢宏气势都不存在了。杜牧也就不成其为杜牧。因为“千里”和“十里”的夸张基础相同,都是存在的,那就是江南春天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与此相类的还有杜甫古柏行中夸张古柏高大苍老的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的沈括对此来了番科学计算:“四十围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沈括是位科学家,他用物理学的体积观来看待文学的夸张,结果成了笑话。接下去的笑话是另一位宋人黄朝英为这两句诗所作的辩解,他批评沈括不懂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一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安得云七尺,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黄朝英批评沈括,实际上是犯了与沈括同样的错误。(

(1)实验前,应将纸板(选填“倾斜”或“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人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选填“顺”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1、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物都有特征,描摹物象,如能把握其特征,予以夸大渲染,每能给人意外明确的印象。就像漫画一样,将人或物的特色及重要部分,故意作过分的夸张,始能达到穷形尽相的目的。王充曾说:“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这话用来解释诗文,反而成为定则,许多诗亟需“华虚”的文饰,亟需“惊耳动心”的吸引力。譬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花的特征是明艳,若只说花光明艳、花容娇媚,都嫌“坐实”,都嫌不够,用“欲燃”这种夸大的字眼来形容花光,让春光在青山上燃烧起来,

2、照人眼目,便给人特别明亮的印象。“欲燃”比“如火”“胜火”之类的形容更具动态,后来李治写蔷薇花道“摘时兼恐焰烧春”,则更不止是“欲燃”而已,简直要“烧春”,“烧春”比“欲燃”尤具动态,将鲜红的色泽夸张得更像喷火了。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诗也写“花光焰焰火烧春”,烧春加上火字,再加叠用两个焰字,火像跳跃在眼前似的。孟郊卧病诗“春色烧肌肤”,春色鲜妍,不只撩人而已,不只在眼前烧,竟直接烧到皮肤上来了。到李绅写红蕉花诗:“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不只烧灼到皮肤上,还红得烧痛眼睛,烧到心脏里面来了!李商隐的诗,最善于塑造意象,他当然擅于运用这种手法,如天涯诗:“莺

3、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用啼字双关着“啼鸣”与“啼泣”。当花儿开到了花枝的绝顶,从此花儿开尽了!暮春的莺儿把生命也啼了出来,啼湿了最高枝上的花朵!这个“湿”字当然是不合理的夸大,但由于整个生命的投入,使奇诡变为可信,使瑰丽的莺啼花湿意象,呈现出一股夺人心魄的哀切的痴情。用这种莺啼花湿的意象,来暗喻“府主遽逝、依傍无门”也好,来暗喻“所写文章,字字血泪”也好,创痛都是那么深刻。况且“啼”本是诉诸听觉的,“泪湿”是诉诸视觉的,故意将听觉的印象移属为视觉的印象,这种技巧能使意象益发美妙。上述诸例,都是在造意上夸张人或物的特征。有时在用字上换一个夸张的字面,虽与实情不合,也能使意象跃现出来,如李贺的公

4、莫舞歌:“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全诗是在写项羽刘邦的鸿门之宴,这两句是描写宴会豪华的场面。行军帐幕中不太可能有排成九楹的方花础石,也未必有盛血的银罂,这些固然不必去考实,更为了夸大军容的勇猛、食物的丰盛,写一般的屠豕宰羊都是不够称心快意的,偏杜撰一个“刺豹”的史实,这是诗人与史笔的差距,这差距反使宴饮豪华的气派与“不比寻常刍豢之味”的描写豁显出来。(摘编自黄永武谈意象的浮现)材料二:夸张和其他修辞方式一样,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夸张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夸张,否则就是空洞的大话或十足的昏话。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月亮是凉的,太阳是热的,我们要夸张只能在现实基础上说“赤日炎炎似

5、火烧”和“夜吟应觉月光寒”。如果我们夸张成“月色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日光寒”那就成了十足的昏话了。鲁迅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宋代有位诗人写了首咏竹的诗,其中两句是“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作者很得意,送给苏轼看。苏轼打趣说:写得倒是很好,只是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子。此诗将想象与夸张结合得很好,对仗也很工整,失败就在于它完全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树干比树叶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符合生活真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允许夸张也是应该夸张的。如

6、唐代诗人杜牧有首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的杨慎认为夸张太过,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其实,即使是“十里”,也还是谁人听得?谁人见得?而且这样一来,杜牧诗中江南春色的阔大场景和恢宏气势都不存在了。杜牧也就不成其为杜牧。因为“千里”和“十里”的夸张基础相同,都是存在的,那就是江南春天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与此相类的还有杜甫古柏行中夸张古柏高大苍老的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的沈括对此来了番科学计算:“四十围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沈括是位科学家,他用物理学的体积观来看待文学的夸张,结果成了笑话。接下去的笑话是另一位宋人黄朝英为这两句诗所作的辩解,他批评沈括不懂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一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安得云七尺,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黄朝英批评沈括,实际上是犯了与沈括同样的错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3010.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