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以下展示关于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榆林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中国之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

2、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紧密联系,乡土性是基础。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再次,是对私人关系、人情关系的强调。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人情味

3、,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除此之外,费孝通还强调了乡土中国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讼理想”。许多乡村的宗族条规都将无讼的理想潜移默化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大家把打官司看成是不很好的事情。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是没有效率的,维持乡村秩序、治理乡村事务依靠的是一种“礼”的习俗传统。只有到了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熟悉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礼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才产生了

4、法律契约的关系。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理解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初衷。1947年前后,当时的媒体、学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如果有一个新中国的话,它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费孝通在当时写这部书,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认为,如果对中国人而言是这样一个维系私人道德的东西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发展一个公共的领域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就需要在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建设国家,而不是一个过度理想主义的思路。他强调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要把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比如我们

5、国家所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避免某一方的资产或所得变成独享的。社会的合理存在就是要有相互性的往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费孝通在晚年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他强调说:“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达到知之的境界。”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从原来的乡土社会到如今的全球社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就能解决的,要

6、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也促成了他在晚年从早期关注社会的乡土结构,转换到对文化价值的讨论上。当今的中国已经从封闭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不同文化、文明互鉴的举措,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从而寻求在走向世界性的过程中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挑战,也会有许多博弈,中国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乡土互惠社会的研究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有删改)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礼和法不相同的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句“我欲”,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柄,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谱意十分豪迈狂放。B.诗人希望万物繁盛没有衰败,天下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表达了挽留美好时光的强烈愿望,C.全诗使用北斗构”“在龙”日月”“四海”“大江”等宏大意象,给人广阔雄浑之感,D.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

1、榆林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中国之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

2、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紧密联系,乡土性是基础。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再次,是对私人关系、人情关系的强调。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人情味

3、,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除此之外,费孝通还强调了乡土中国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讼理想”。许多乡村的宗族条规都将无讼的理想潜移默化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大家把打官司看成是不很好的事情。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是没有效率的,维持乡村秩序、治理乡村事务依靠的是一种“礼”的习俗传统。只有到了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熟悉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礼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才产生了

4、法律契约的关系。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理解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初衷。1947年前后,当时的媒体、学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如果有一个新中国的话,它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费孝通在当时写这部书,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认为,如果对中国人而言是这样一个维系私人道德的东西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发展一个公共的领域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就需要在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建设国家,而不是一个过度理想主义的思路。他强调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要把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比如我们

5、国家所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避免某一方的资产或所得变成独享的。社会的合理存在就是要有相互性的往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费孝通在晚年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他强调说:“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达到知之的境界。”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从原来的乡土社会到如今的全球社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就能解决的,要

6、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也促成了他在晚年从早期关注社会的乡土结构,转换到对文化价值的讨论上。当今的中国已经从封闭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不同文化、文明互鉴的举措,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从而寻求在走向世界性的过程中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挑战,也会有许多博弈,中国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乡土互惠社会的研究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有删改)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礼和法不相同的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3165.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