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1、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切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

2、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中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

3、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别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关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谓不犀利,但也难说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味着历史上对诗经的经学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讲的?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

4、的真实”。前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颂“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这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其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

5、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释空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6、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蒹葭,有“刺襄公也。

这些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呢?文献报道,目前国内85%以上的药用干燥剂为硅胶干燥剂这里所说的硅胶又是什么物质呢?这要从硅元素说起。硅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的元素。硅的氧化物是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硅通常可分为结晶型和无定形两大类,②是结晶型二氧化硅,其典型代表是水晶;结构单元排列无序的是无定形二氧化硅,其典型代表就是硅胶。要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硅胶”③,尽管在很多时候,硅橡胶也被简称为“硅胶”。

1、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切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

2、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中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

3、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别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关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谓不犀利,但也难说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味着历史上对诗经的经学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讲的?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

4、的真实”。前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颂“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这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其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

5、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释空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6、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蒹葭,有“刺襄公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3744.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