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以下展示关于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

1、郴州市2023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高一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的指定位置。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2、作答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读书方法,两点须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你仔细。想做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却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

3、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可能较多,但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

4、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要过享乐主义的生活,把读书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没有预定计划与系统。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

5、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开花、结果。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就是笔记或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供将来的需要的材料,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材料二:为什么要重提“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目的单一,

6、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指向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的关注。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却在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我们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怎样解决呢?增加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权重是比较合理的策略。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让学生既能看到“某一点”,也能联系和“某一点”相关的若干点,了解“某一点”从哪里来,可能到哪里去。浸润在整本书提供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可以吸纳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特定文化场域形成完整的认识。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再解”的循环。更为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天下诸侯曾经联合进攻秦国,但由于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各怀异志等原因,最终A.秦统一天下后凭着险要地势,修治铠甲武器来固守山河,但这在陈涉起义军面前却是不堪一击。B.陈涉起义军因为自己没有给养,只要看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抢夺百姓的粮食,到处横行霸道。未能成功。D.秦朝繁法严刑,百姓怨恨,又丢掉了周代而来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最后王朝快速灭亡。

1、郴州市2023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高一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的指定位置。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2、作答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读书方法,两点须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你仔细。想做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却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

3、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可能较多,但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

4、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要过享乐主义的生活,把读书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没有预定计划与系统。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

5、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开花、结果。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就是笔记或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供将来的需要的材料,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材料二:为什么要重提“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目的单一,

6、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指向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的关注。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却在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我们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怎样解决呢?增加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权重是比较合理的策略。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让学生既能看到“某一点”,也能联系和“某一点”相关的若干点,了解“某一点”从哪里来,可能到哪里去。浸润在整本书提供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可以吸纳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特定文化场域形成完整的认识。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再解”的循环。更为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4459.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