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以下展示关于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之事,韩为中军,与诸侯攻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悬曰:“秦起军临韩,韩不能有。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悬曰:“臣请悉发守以应奏,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悬。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

2、,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赵王喜,召赵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固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死士皆列之于上党,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

3、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冯亭谓韩王曰:“赵已发兵取上党矣。”韩告秦,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D.公子A他曰B王C出兵D韩E必惧F惧G则可以H不战I而J深取K割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吾将伐之”与“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伐”字含义相同。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赵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C.“人怀吾义”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两句中的“义”字含义相同。D.所

4、以,文中是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现在一般表示事件的结果,二者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王认为韩国曾经作为主力部队与诸侯联合攻打秦国,还曾经在秦、楚之战中违背盟约,背叛秦国,因此想要攻打韩国,得到了公子他的赞同。B.上党太守靳悬不认同将上党献给秦国的做法,韩阳将此事报告给韩王,韩王认为自己已答应此事,不能欺骗秦国,于是派冯亭取代了靳悬。C.冯亭想将上党献给赵王,赵王非常高兴,他认为得到城池不易,一定要抓住此机会得到上党。D.赵胜、赵禹二人认为接收上党对韩赵两国都有利,赵王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秦王得知上党已被赵国接收,非常生气,派兵与赵国在长平交战。4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2)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5.赵豹认为赵国不能接收上党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岁暮贫甚戏书陆游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暂朱。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吴。谁知未减粗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注阿堵:世说新语载,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而称之为“阿堵物”。苜蓿:草本植物。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古代衣服上经常绣刻其像。杜甫有诗“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赋两都:东汉

6、文学家班固著有两都赋。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标题内涵丰富:“岁暮”表示时间,“贫甚”点出所写内容,“戏书”表明态度。B.首联说诗人自己知道钱财是没办法呼叫来的,闭门不出、忍受贫寒,倒也不失为良策。C.颔联上句写诗人冻得发抖,烤火而身体蜷缩;下句写诗人酒后脸上才出现一点微红。D.颈联写衣食,因为贫穷只能以苜蓿为食,而衣衫因为破旧颠倒了绣在其中的水神图案。7.诗的尾联两句有何含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_

7.7.某种着色性干皮症的致病原因是相关染色体DNA发生损伤后,未能完成下图所示的修复过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2个“T”形成二聚体②③A.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所致B.酶I或酶Ⅱ功能异常或缺失都可导致患病C.完成过程③至少需要2种酶D.该修复过程的场所是细胞核

1、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之事,韩为中军,与诸侯攻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悬曰:“秦起军临韩,韩不能有。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悬曰:“臣请悉发守以应奏,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悬。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

2、,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赵王喜,召赵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固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死士皆列之于上党,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

3、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冯亭谓韩王曰:“赵已发兵取上党矣。”韩告秦,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D.公子A他曰B王C出兵D韩E必惧F惧G则可以H不战I而J深取K割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吾将伐之”与“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伐”字含义相同。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赵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C.“人怀吾义”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两句中的“义”字含义相同。D.所

4、以,文中是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现在一般表示事件的结果,二者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王认为韩国曾经作为主力部队与诸侯联合攻打秦国,还曾经在秦、楚之战中违背盟约,背叛秦国,因此想要攻打韩国,得到了公子他的赞同。B.上党太守靳悬不认同将上党献给秦国的做法,韩阳将此事报告给韩王,韩王认为自己已答应此事,不能欺骗秦国,于是派冯亭取代了靳悬。C.冯亭想将上党献给赵王,赵王非常高兴,他认为得到城池不易,一定要抓住此机会得到上党。D.赵胜、赵禹二人认为接收上党对韩赵两国都有利,赵王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秦王得知上党已被赵国接收,非常生气,派兵与赵国在长平交战。4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2)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5.赵豹认为赵国不能接收上党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岁暮贫甚戏书陆游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暂朱。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吴。谁知未减粗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注阿堵:世说新语载,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而称之为“阿堵物”。苜蓿:草本植物。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古代衣服上经常绣刻其像。杜甫有诗“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赋两都:东汉

6、文学家班固著有两都赋。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标题内涵丰富:“岁暮”表示时间,“贫甚”点出所写内容,“戏书”表明态度。B.首联说诗人自己知道钱财是没办法呼叫来的,闭门不出、忍受贫寒,倒也不失为良策。C.颔联上句写诗人冻得发抖,烤火而身体蜷缩;下句写诗人酒后脸上才出现一点微红。D.颈联写衣食,因为贫穷只能以苜蓿为食,而衣衫因为破旧颠倒了绣在其中的水神图案。7.诗的尾联两句有何含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_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4844.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