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2-2023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1、2022-2023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对于心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现实经验的伦理道德层面。直到宋明时期,在隋唐佛教本体论思维影响下,儒学心性论才从经验的层面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心与性是宋明儒学心性论的核心概念,心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道德本心,属于道德理性范畴;二是理智之心,属认知理性范畴。性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是指人的本性、本质,同时又是一个内在的价值范畴。宋明儒家认为,人性根源于天道。中庸谓“天命之谓性”,就是说天道下贯为人性,天道与人性相统一。性是根源于天道的客

2、观性原则,心是主体性自觉意识的形著原则。 佛家所说智“心”是无分别直觉智慧,属于超理性的范畴,不是道德理性。佛家所说“性”,是指宇宙空理、实相,实际上是境界本体。佛家追求以直觉智慧亲证宇宙实相,获得超道德的宗教解脱之境。儒家所说本心根源于天道生生实体,心体或性体既是道德本体,也是宇宙本体。儒家强调存养本心,以保持本心的昭昭不昧,通过本然之心的随感应物(“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而实现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统一。 儒家心性论旨在明见人性本源,经由尽心尽性而知天,与天道相契应,实现生命境界的超越;通过参天地赞化育,发挥心本体的创生功能,将宇宙创造成合目的道德世界,实现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统一。佛家则注

3、重开发众生本有的智慧,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的理想人格;并通过无所执著、随缘顺化的人生态度,而达到超道德的宗教境界。儒家关注如何在现实世界建构理想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佛家则关注如何实现超道德的、无烦恼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单正齐宋明儒学与佛教基于心性论视域中的比较)材料二: 北宋僧传,当首推释赞宁的宋高僧传。释赞宁,五代吴越人,宋初随吴越王钱俶入朝,获封“通慧大师”,曾任翰林院学士、史官编修。在宋真宗支持下,宋高僧传于端拱元年( 988年)编修完成,主要载录唐代僧人事迹。 释赞宁的“国师”身份,加之宋高僧传的编撰背景,使这位皇家僧侣与世俗格外亲近。在进宋高僧传表以及高

4、僧传序中,赞宁阐明编撰宗旨,褒扬世俗对宗教的支持。如果舍去冗繁的赞辞与形式化的客套,不难看出宋初僧人有意取法史传,对世俗与佛教的互利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 赞宁宋高僧传体例上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将传记人物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等十科,每科之下又有十六字注疏。“十科”述评文字简短,类似史赞。 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年),卒于乾兴元年(1022年)。宋代之前的僧人很少有自传,智圆改变了这种局面。智圆个人文集闲居编收录中庸子传病夫传,两篇均为自传。中庸子传洋洋数千言,篇幅规模远超唐人。病夫传也是作者

5、自叙心志之作,篇幅较短,内容上承接中庸子传,可视为中庸子传的补充。 传记具有史传属性,应如实记述人物的言行事迹。然而,“自传”却有不同,尤其是中国的自传,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文化人格的塑造,至于人物事迹反倒在其次。中庸子传与病夫传继承了陶渊明以来的自传传统,注重自我思想的阐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譬如,中庸子传以儒家“中庸”解读释氏“中观”,又以“中观”反证“中庸”,由此建立“儒释互补”的文化格局;病夫传则以“病”为寓,表明“不为权动,不为名役”的人格理想。释智圆的自传虽也涉及个人的部分经历和平生著述,但这些身外之事、身外之物无非是要阐述作者的“中道”观,表达“儒释相贯”的理念。 释契嵩(

6、1007-1072年),字仲灵,藤州镡津人(今广西滕州),七岁出家,先后受业于衡山洪堙禅师、筠州晓聪禅师,游历庐山、杭州等地,卒于杭州灵隐寺。契嵩主要活动于北宋仁宗朝。此时政治安定,文治隆盛,释家僧众文化修养普遍较高,尤其热衷于文艺创作。契嵩生前撰有嘉祐集治平集,共百余卷,宋僧怀悟整理散佚作品,编有镡津文集21卷。 今本镡津文集卷 13载录两篇传记:陆蟾传韩旷传。陆蟾传和韩旷传是典型的“文集传记”。两篇作品篇幅短小,以论为主,叙事扼要,吸收史传人物论特点,以一事展开议论。陆蟾乃民间高隐,与作者并无直接接触。契嵩久闻其诗名,又听闻另一位隐者高阆论及陆蟾之诗,进而由诗想见传主品行,遂有“负节守道”的感慨。契嵩认为,由诗观志,“则君子、小人可以尽之”。“诗言志”是感知传主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陆蟾传几乎没有记载传主“守节”的具体事迹,全由传主的诗歌引发感慨,如此体式自不同于历代高僧传,在唐宋私家传记中

13.(12分)如图甲所示,三段轻绳将质量为m=4kg的物体悬挂起来,轻绳的结点为O,轻绳OP固定在天花板的P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37^,轻绳OQ水平固定在Q点,物体处于静止状态。(37^=0.6,37^=0.8,37^=0.75,g取10m/s^2)求:(1)轻绳OP、0Q的拉力各多大?(2)若将此物体m放置在图乙所示的固定斜面上,物体n沿斜面匀速自由下滑,斜面倾角=37^,,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

1、2022-2023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对于心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现实经验的伦理道德层面。直到宋明时期,在隋唐佛教本体论思维影响下,儒学心性论才从经验的层面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心与性是宋明儒学心性论的核心概念,心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道德本心,属于道德理性范畴;二是理智之心,属认知理性范畴。性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是指人的本性、本质,同时又是一个内在的价值范畴。宋明儒家认为,人性根源于天道。中庸谓“天命之谓性”,就是说天道下贯为人性,天道与人性相统一。性是根源于天道的客

2、观性原则,心是主体性自觉意识的形著原则。 佛家所说智“心”是无分别直觉智慧,属于超理性的范畴,不是道德理性。佛家所说“性”,是指宇宙空理、实相,实际上是境界本体。佛家追求以直觉智慧亲证宇宙实相,获得超道德的宗教解脱之境。儒家所说本心根源于天道生生实体,心体或性体既是道德本体,也是宇宙本体。儒家强调存养本心,以保持本心的昭昭不昧,通过本然之心的随感应物(“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而实现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统一。 儒家心性论旨在明见人性本源,经由尽心尽性而知天,与天道相契应,实现生命境界的超越;通过参天地赞化育,发挥心本体的创生功能,将宇宙创造成合目的道德世界,实现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统一。佛家则注

3、重开发众生本有的智慧,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的理想人格;并通过无所执著、随缘顺化的人生态度,而达到超道德的宗教境界。儒家关注如何在现实世界建构理想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佛家则关注如何实现超道德的、无烦恼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单正齐宋明儒学与佛教基于心性论视域中的比较)材料二: 北宋僧传,当首推释赞宁的宋高僧传。释赞宁,五代吴越人,宋初随吴越王钱俶入朝,获封“通慧大师”,曾任翰林院学士、史官编修。在宋真宗支持下,宋高僧传于端拱元年( 988年)编修完成,主要载录唐代僧人事迹。 释赞宁的“国师”身份,加之宋高僧传的编撰背景,使这位皇家僧侣与世俗格外亲近。在进宋高僧传表以及高

4、僧传序中,赞宁阐明编撰宗旨,褒扬世俗对宗教的支持。如果舍去冗繁的赞辞与形式化的客套,不难看出宋初僧人有意取法史传,对世俗与佛教的互利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 赞宁宋高僧传体例上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将传记人物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等十科,每科之下又有十六字注疏。“十科”述评文字简短,类似史赞。 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年),卒于乾兴元年(1022年)。宋代之前的僧人很少有自传,智圆改变了这种局面。智圆个人文集闲居编收录中庸子传病夫传,两篇均为自传。中庸子传洋洋数千言,篇幅规模远超唐人。病夫传也是作者

5、自叙心志之作,篇幅较短,内容上承接中庸子传,可视为中庸子传的补充。 传记具有史传属性,应如实记述人物的言行事迹。然而,“自传”却有不同,尤其是中国的自传,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文化人格的塑造,至于人物事迹反倒在其次。中庸子传与病夫传继承了陶渊明以来的自传传统,注重自我思想的阐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譬如,中庸子传以儒家“中庸”解读释氏“中观”,又以“中观”反证“中庸”,由此建立“儒释互补”的文化格局;病夫传则以“病”为寓,表明“不为权动,不为名役”的人格理想。释智圆的自传虽也涉及个人的部分经历和平生著述,但这些身外之事、身外之物无非是要阐述作者的“中道”观,表达“儒释相贯”的理念。 释契嵩(

6、1007-1072年),字仲灵,藤州镡津人(今广西滕州),七岁出家,先后受业于衡山洪堙禅师、筠州晓聪禅师,游历庐山、杭州等地,卒于杭州灵隐寺。契嵩主要活动于北宋仁宗朝。此时政治安定,文治隆盛,释家僧众文化修养普遍较高,尤其热衷于文艺创作。契嵩生前撰有嘉祐集治平集,共百余卷,宋僧怀悟整理散佚作品,编有镡津文集21卷。 今本镡津文集卷 13载录两篇传记:陆蟾传韩旷传。陆蟾传和韩旷传是典型的“文集传记”。两篇作品篇幅短小,以论为主,叙事扼要,吸收史传人物论特点,以一事展开议论。陆蟾乃民间高隐,与作者并无直接接触。契嵩久闻其诗名,又听闻另一位隐者高阆论及陆蟾之诗,进而由诗想见传主品行,遂有“负节守道”的感慨。契嵩认为,由诗观志,“则君子、小人可以尽之”。“诗言志”是感知传主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陆蟾传几乎没有记载传主“守节”的具体事迹,全由传主的诗歌引发感慨,如此体式自不同于历代高僧传,在唐宋私家传记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4877.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