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解析)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解析)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第四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2.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

2、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3.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4.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

3、我边备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5.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

4、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8.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

5、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C.青年的时尚 D.的态度9.下图是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再造国民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对此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喻示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 B.表达了国民党对民主共和的向往C.反映了国人对议会政治的普遍认同 D.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适合中国国情10.民国十四年,鲁迅写道:“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鲁迅在此抨击的时局是( )A.昏君当道、国家分裂B.强敌压境、内战不休C.统治腐朽、政治黑暗D.更替、国土沦丧11.右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十块大型浮雕的第一块,纪念碑上雕刻的历史情景反映了中国人民()A.敢于反抗外来侵略 B.勇于维护领土完整C.积极抗击倭寇 D.努力维护清朝统治12.下表为有关南京条约“关税问题”的记载。后来英国人把“秉公议定”曲解成“须同英国商定”,并强迫清政府接受。这主要反映了()记述出处第十条: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南京条约中文版第十条: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

13.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A.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B.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权C.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D.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第四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2.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

2、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3.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4.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

3、我边备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5.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

4、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8.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

5、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C.青年的时尚 D.的态度9.下图是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再造国民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对此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喻示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 B.表达了国民党对民主共和的向往C.反映了国人对议会政治的普遍认同 D.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适合中国国情10.民国十四年,鲁迅写道:“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鲁迅在此抨击的时局是( )A.昏君当道、国家分裂B.强敌压境、内战不休C.统治腐朽、政治黑暗D.更替、国土沦丧11.右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十块大型浮雕的第一块,纪念碑上雕刻的历史情景反映了中国人民()A.敢于反抗外来侵略 B.勇于维护领土完整C.积极抗击倭寇 D.努力维护清朝统治12.下表为有关南京条约“关税问题”的记载。后来英国人把“秉公议定”曲解成“须同英国商定”,并强迫清政府接受。这主要反映了()记述出处第十条: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南京条约中文版第十条: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5373.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