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试题历史试卷及答案汇总,小编收集完整了,请注意核对哦
2019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试题历史试卷及答案汇总
答案小编收集完整了,且试卷也收集了,考完后的学生可以核对,没考的学生也可以借鉴一下哦
2019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试题历史答案汇总
1.B材料中引文的大意是:国君有管领宗族、聚合族人的职责,在全族宴饮时,族人就座不能太靠近国君,这说明宗法尊卑等级森严,故B项正确。A项“君权至上”、D项“王位世袭”,均不符
2.D(“祈雨辄应”、“祷雨即沛”、“竭诚祷雨”等内容反映的是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祈雨辄应”、“祷雨即沛”等内容虽然与天人感应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3.A(西汉初年,社会凋敝,经济残破,统治者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借鉴秦亡教训,但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汉初,出现布衣将相的局面,统治者并未打击这一局面,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汉初的史实,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4.B(针对西汉察举制举孝有助于解决西汉察举制的弊端天在计为察举制的辅助手段,这项说法错误。)
5.(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允许无地农民自由迁徙,故法体现,D项“社会地位提高”错误。)
6.B(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其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B项正确。江南市镇经济实际上在瓦解着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7.C(选项A中的“摆脱宗法观念東缚”错误,因为秘密立储制度仍是皇位世袭。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固然是为了稳定政局,可以培养皇子能力,但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
8.C(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从广西打到长江流域,破坏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福州的茶叶贸易,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在长江流域的统治,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9.D(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仍能代表中国利益,尚未成为列强的工具,故D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C项不是该条文的主旨。)
l0.D(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说明该企业发展具备政策优势,故D项正确。A项中的“民族工业”不符合上海机器织布局,B项不符合题目时间,C项材料没有反映
11.D(材料“中国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说明当时的中国缺乏强烈的民族意识,仅仅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故D项正确。)
12.C(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电车公司在筹建过程中屡屡受阻,说明当时城市设施建设并非一帆风顺,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堿市社会问题,Δ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方科技传播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交通管理问题,D项错误。)
13.A(西安事变后,苏联持材料所述立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中国政局,让中国牵制日本的侵略,故A项正确。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依据是中国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14.B(表格只能反映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由东部沿海迁往西南地区,也就是工业布局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民族工业的发展萎缩情况和工业结构的变化,故A、D两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企业的内迁,无法看到西南地区的抗战地位,故C项错误。)
15.B(分析该示意图可知,1949年受两极格局的影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多。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199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增多与苏联解体有关,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6.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60年代初,由于国家制定“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粮食生产开始回升,故D项正确。)
17.D(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我国改革的一个方面,开放上海浦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故A、C两项错误。B项是客观原因,排除。)
18.B(题干认为希腊民主是寡头制,主要是说明其民主范围狭窄,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准确表达题干的含义,排除。)
19.A(由材料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反对侵害他人利益,否则要予以赔偿,这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
20.B(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当时的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有限,需要改变邦联体制,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故B项正确。A项并不是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D项时间不符合)
21.C(漫画揭示了德国民众在军国主义势力庇护之下走向“德国的未来”,说明德国民众受到当时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
22.D(材料中马克思强调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这说明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其失败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23.C(材料表明的是德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说明德国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24.A(材料整体上体现的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即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在于体现个别国家,故B项错误。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只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个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在于体现两极格局的结東,故D项错误。)
25.(1)明清之前: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2分)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丞相制度及谏议制度等对皇权的制约;儒家民本思想和天人感应思想对抑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也起了一定作用;一些开明君主的示范作用。(每点2分,任答3点得5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高峰。(2分)原因:封建社会衰落,统治腐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清进步思潮反对君主专制。(每点2分,共4分,答出2点即可)
(2)影响: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辛亥不彻底,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国徒有虚名,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每点2分,共6分)
(3)认识:从专制走向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学习外国政治制度要注意结合本国国情。(每点2分,共6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安徽、四川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随后逐渐推向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来。(2分)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2分)2001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2分)总之,新时期的中国正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引进来”到“走出去”,对外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2分
示例二:看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2分)说明: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2分)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解冻。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为国际和平的坚守者。(2分)1978年起,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1991年和2001年,中国先后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经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2分)总之,新时期的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促进世界共同发展。(2分
27.(1)特点:出身低微;实行“匠籍”制度,职业世袭;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具有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爱国为民的工匠精神。(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内涵:追求完美和极致;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6分)
(3)看法: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