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1、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大家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

2、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

3、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

4、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

5、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

6、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材料二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三中说:“诗句无定体,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审美主体面对其审美对象时,把人的情感移注于物境中去,使景物染上情感色彩,反过来,物境亦能移情,使之达到或获得强烈而深层的审美体验。这种“情”与“境”的相互交融渗透的辩证关系,把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之物,而客观物境却为情感的表现提供了熔铸的对象。清蒋景祁在陈检讨词钞序中说:“以故履其阈,赏心阅目,接应不暇;探其奥,乃不觉晦明风雨之真移我情;噫其至矣!”陈检讨即陈维崧,是清初词坛颇有影响的词人,这里虽然是对其词艺术效果的评价,实则也是对“境亦能移情”的生动写照。康有为诗集自序云:“诗者,言之有节文者耶!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境遇之交压也瑰异,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其或因境而移情,乐喜不同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33年1月,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推上了总理的宝座,开始实施其对外侵略计划。1934年,苏联和法国共同拟就的集体安全体系——《东方公约》草案提出后,法、苏两国为正式缔结公约积极开展活动。法国外长巴尔都访问了英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说服它们支持或参加《东方公约》。英国起先态度冷淡,后来在持保留条件的前提下同意给予支持,捷克则积极支持。德国蓄意进行破坏,始则叫嚣《东方公约》意在包围德国,当苏、法两国表示不反对德国参加后,它又声称在军备平等的权利恢复之前拒绝参加任何国际安全体系。德、波两国拒绝参加,使《东方公约》难以缔结。1934年10月,巴尔都被雇佣者刺死,继任外长赖伐尔在推行“大联盟”外交时,把意大利放在主要位置上,进一步给《东方公约》蒙上阴影。在多边条约不可能缔结的情况下,苏、法于1935年5月2日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德国重新武装菜茵区后,法国又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致使条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公约》无法缔结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方公约》未缔结的影响。(9分)

1、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大家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

2、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

3、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

4、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

5、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

6、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材料二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三中说:“诗句无定体,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审美主体面对其审美对象时,把人的情感移注于物境中去,使景物染上情感色彩,反过来,物境亦能移情,使之达到或获得强烈而深层的审美体验。这种“情”与“境”的相互交融渗透的辩证关系,把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之物,而客观物境却为情感的表现提供了熔铸的对象。清蒋景祁在陈检讨词钞序中说:“以故履其阈,赏心阅目,接应不暇;探其奥,乃不觉晦明风雨之真移我情;噫其至矣!”陈检讨即陈维崧,是清初词坛颇有影响的词人,这里虽然是对其词艺术效果的评价,实则也是对“境亦能移情”的生动写照。康有为诗集自序云:“诗者,言之有节文者耶!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境遇之交压也瑰异,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其或因境而移情,乐喜不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4352.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