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1、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荀子强调“敬其在己者”,而非“慕其在天者”,与其迷信天的权威,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这表明其主张()A. 天人合一相互感应B. 顺应天道自然无为C. 制约天命人道有为D. 反对天道推行德制2.  元光元年,武帝召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现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无所适,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旨在()A. 推明孔氏维护一统B. 加强选官维护统

2、治C. 吸收佛道创立新学D. 掀起儒学复兴运动3.  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其学派世称“洛学”。学术上二程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主要肯定了二程()A. 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B. 提出了本心体悟的修养方法C.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任务D. 确立了天理的世界本体地位4.  王夫之宰制指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是故中国财足自亿也,兵足自强也,智足自名也足以固其族而无忧矣。”这突破了传统的君臣纲常,把民族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据此可知王夫之()A. 主张

3、民族解放B. 提倡君臣平等C. 批判君主专制D. 反对三纲五常5.  下表记载说明() 时间史料记载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指出“二十年间,至于缮写模勒(模刻)卖于市井,或持之(白诗印本)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835年四川、江苏民间“以板印历日”,市场出卖;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883年成都书肆“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书,率皆雕版印纸。A. 白居易诗歌反映了盛唐气象B. 唐朝后期雕版印刷相当普遍C. 活字印刷加速了文化的传播D. 唐末成都是全国的教育中心6.  颜真卿晚年在生命和书艺的反省中,打通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得到悟彻。其既在点捺撇画中留着生活的血泪斑

4、驳,又在笔墨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其书如老!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这种艺术成就()A. 把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B. 笔画圆匀而富于图案美感C. 反映了书家思想意识状态D. 融多种文化艺术素养一体7.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分量。这类作品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这反映了()A. 民主平等的思想追求B. 提倡个性的解放潮流C. 文学创作的商业动力D. 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8.  1917年4月,笔

5、名为“二十四画生”的年轻小伙(毛泽东)向新青年投了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主编陈独秀看过文稿后觉得非常好,要求立即刊登。文中关于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至今仍振聋发聩。其成功刊登源于()A. 符合新文化运动观点B. 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C. 重视五育并举的作用D. 得到主编陈独秀赏识9.  1919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他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的主张。他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这一主张()A. 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B.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 提出了民主共和革

6、命道路D. 推动了中国社会探索10.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三次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愚公移山寓言,并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指出:“同志们!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愚公时代精神()A. 开创了中国民主新道路B. 为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D. 强调了农村的伟大意义11.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这反映出当时科技领域()A. 出现了重大变化B. 实现了伟大转折C. 适应了改革需求D. 推出了重大战略12.  苏格拉底申辩篇:“雅典同胞们,当年我接受你们推出的将军的安排,坚守阵地,不怕牺牲。如今上帝委派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B.“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与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相比,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显得更加重要。C.当前钢铁行业在能源结构、行业集中度、高端绿色产品供给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不利于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D.中国已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1、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荀子强调“敬其在己者”,而非“慕其在天者”,与其迷信天的权威,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这表明其主张()A. 天人合一相互感应B. 顺应天道自然无为C. 制约天命人道有为D. 反对天道推行德制2.  元光元年,武帝召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现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无所适,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旨在()A. 推明孔氏维护一统B. 加强选官维护统

2、治C. 吸收佛道创立新学D. 掀起儒学复兴运动3.  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其学派世称“洛学”。学术上二程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主要肯定了二程()A. 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B. 提出了本心体悟的修养方法C.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任务D. 确立了天理的世界本体地位4.  王夫之宰制指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是故中国财足自亿也,兵足自强也,智足自名也足以固其族而无忧矣。”这突破了传统的君臣纲常,把民族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据此可知王夫之()A. 主张

3、民族解放B. 提倡君臣平等C. 批判君主专制D. 反对三纲五常5.  下表记载说明() 时间史料记载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指出“二十年间,至于缮写模勒(模刻)卖于市井,或持之(白诗印本)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835年四川、江苏民间“以板印历日”,市场出卖;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883年成都书肆“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书,率皆雕版印纸。A. 白居易诗歌反映了盛唐气象B. 唐朝后期雕版印刷相当普遍C. 活字印刷加速了文化的传播D. 唐末成都是全国的教育中心6.  颜真卿晚年在生命和书艺的反省中,打通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得到悟彻。其既在点捺撇画中留着生活的血泪斑

4、驳,又在笔墨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其书如老!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这种艺术成就()A. 把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B. 笔画圆匀而富于图案美感C. 反映了书家思想意识状态D. 融多种文化艺术素养一体7.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分量。这类作品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这反映了()A. 民主平等的思想追求B. 提倡个性的解放潮流C. 文学创作的商业动力D. 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8.  1917年4月,笔

5、名为“二十四画生”的年轻小伙(毛泽东)向新青年投了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主编陈独秀看过文稿后觉得非常好,要求立即刊登。文中关于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至今仍振聋发聩。其成功刊登源于()A. 符合新文化运动观点B. 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C. 重视五育并举的作用D. 得到主编陈独秀赏识9.  1919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他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的主张。他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这一主张()A. 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B.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 提出了民主共和革

6、命道路D. 推动了中国社会探索10.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三次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愚公移山寓言,并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指出:“同志们!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愚公时代精神()A. 开创了中国民主新道路B. 为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D. 强调了农村的伟大意义11.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这反映出当时科技领域()A. 出现了重大变化B. 实现了伟大转折C. 适应了改革需求D. 推出了重大战略12.  苏格拉底申辩篇:“雅典同胞们,当年我接受你们推出的将军的安排,坚守阵地,不怕牺牲。如今上帝委派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5036.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