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1、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较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嗣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全部诗经里的马的名称还有好些,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作

2、“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有了桌子之后,“几”就只用于“茶几”,连炕上摆的跟古代的“几”十分相似的东西也叫做“炕桌儿”,不叫做“几”了。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这是词义扩大的例子。“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那么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如:“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发”成了“头发

3、”。有的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首”变成“头”(原来同义),“口”变成“嘴”(原来指鸟类的嘴)。字眼的变换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后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摘编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材料二孔子教弟子读书,不用家乡的山东土话,而用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后来历代都有共同语,称为“通语”“官话”。古代的共同语不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音,使用者只有少数人,主要是官吏和行商。现代的共同语源于古代,但是不同于古代,它有严格的语音标准。文明古国都有书面语(文言)和口语

4、(白话)的矛盾。口语不断前进,而书面语停滞不前,离鲜活的口语越来越远,阻碍了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唐宋时代,佛教用接近口语的“变文”和“语录”传播教义,因为口语能够深入群众。清末维新运动者提出“我手写我口”“崇白话而废文言”“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1919年掀起以白话文运动为先锋的“五四”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白话由此取代文言成为文学的正宗和教科书的正式文体。小说和论说文章都写成“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文。白话文运动不仅是文体的解放,而且是思想的解放。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言文一致”的文体改革增加了新的时代任务。“多媒体”把传递书信的电信技术(电传)、传递语言的传声技术(电话)

5、、传递形象的视听技术(电视)合而为一,给语言和文字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要求规范化,讲出来大家听得清(文体语);文字要求口语化,读出来大家听得懂(语体文)。语言和文字要能够即时自动相互转换。词汇要求共同化。各个地区之间的词汇差别,译名和术语的分歧混乱,不再是“有趣的”现象,而是“有害的”现象了。为了使“言文一致”的白话文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适用文体,还要做大量的语文规范化工作。(摘编自周有光的中国语言的发展与流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快而显著的原因是它与人们生活联系较紧密。B. “江

6、”“肉”等语汇意义的演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的联系。C. 孔子意识到共同语推行的重要性,因此用当时的“雅言”来开展教学。D. 用白话文写作小说和论说文章,是“五四”时白话文运动的表现之一。2.  下列语汇变化属于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一项是(      )A. “坐”在古代类似“跪”,两膝着席,后发展为现在的“坐”。B. 随着“几”“案”的高度变化,“卓”字出现,后写作“桌”。C. “涕”在古代指的是“眼泪”,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鼻涕”。D. 古文中常常用“东司”代指“厕所”,用“百岁”代指“死”。3.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必须推进“言文一致”文体改革的原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强调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2)《登高》中的“”两句是诗人杜甫登高望远生发的感慨,既慨叹漂泊无依,又伤感体弱多病。(3)古人常在诗词中运用“月”这一意象来表达种种情感,比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类似的诗句、词句还有很多,比如“

1、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较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嗣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全部诗经里的马的名称还有好些,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作

2、“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有了桌子之后,“几”就只用于“茶几”,连炕上摆的跟古代的“几”十分相似的东西也叫做“炕桌儿”,不叫做“几”了。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这是词义扩大的例子。“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那么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如:“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发”成了“头发

3、”。有的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首”变成“头”(原来同义),“口”变成“嘴”(原来指鸟类的嘴)。字眼的变换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后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摘编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材料二孔子教弟子读书,不用家乡的山东土话,而用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后来历代都有共同语,称为“通语”“官话”。古代的共同语不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音,使用者只有少数人,主要是官吏和行商。现代的共同语源于古代,但是不同于古代,它有严格的语音标准。文明古国都有书面语(文言)和口语

4、(白话)的矛盾。口语不断前进,而书面语停滞不前,离鲜活的口语越来越远,阻碍了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唐宋时代,佛教用接近口语的“变文”和“语录”传播教义,因为口语能够深入群众。清末维新运动者提出“我手写我口”“崇白话而废文言”“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1919年掀起以白话文运动为先锋的“五四”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白话由此取代文言成为文学的正宗和教科书的正式文体。小说和论说文章都写成“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文。白话文运动不仅是文体的解放,而且是思想的解放。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言文一致”的文体改革增加了新的时代任务。“多媒体”把传递书信的电信技术(电传)、传递语言的传声技术(电话)

5、、传递形象的视听技术(电视)合而为一,给语言和文字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要求规范化,讲出来大家听得清(文体语);文字要求口语化,读出来大家听得懂(语体文)。语言和文字要能够即时自动相互转换。词汇要求共同化。各个地区之间的词汇差别,译名和术语的分歧混乱,不再是“有趣的”现象,而是“有害的”现象了。为了使“言文一致”的白话文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适用文体,还要做大量的语文规范化工作。(摘编自周有光的中国语言的发展与流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快而显著的原因是它与人们生活联系较紧密。B. “江

6、”“肉”等语汇意义的演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的联系。C. 孔子意识到共同语推行的重要性,因此用当时的“雅言”来开展教学。D. 用白话文写作小说和论说文章,是“五四”时白话文运动的表现之一。2.  下列语汇变化属于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一项是(      )A. “坐”在古代类似“跪”,两膝着席,后发展为现在的“坐”。B. 随着“几”“案”的高度变化,“卓”字出现,后写作“桌”。C. “涕”在古代指的是“眼泪”,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鼻涕”。D. 古文中常常用“东司”代指“厕所”,用“百岁”代指“死”。3.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必须推进“言文一致”文体改革的原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6492.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