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答案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答案,以下展示关于北京市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答案

1、2023 届人大附中高三考前热身练习2023 届人大附中高三考前热身练习语文参考答案语文参考答案2023.5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1D(3 分)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甲传输信息 乙回应信号 丙用户(每空1 分,共 3 分)3C(3 分)4C(3 分)5【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6 分,每点 1 分)技术特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短报文功能,能够实现双向通信(点对点的信息交互)。(2 分)应用优势:通信稳定(在无人区、弱信号地区可以使用),覆盖范围广(无通信盲区),数据传输加密,性价比高。(4 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一)6.A(3 分)7.D(3 分)8.B

2、(3 分)9.C(3 分)10.【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6 分,每条 3 分。每答出一方面内容得 3分,其中对行为解释 1 分,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孝文皇帝在位多年,没有扩建宫苑、增添起居用度,穿着简朴,这是严格要求自己,体现了义的原则即端正自己,不在端正别人。匈奴违约来犯,孝文皇帝因怕扰乱百姓而不发兵攻打,这是关爱百姓,体现了文中仁的原则,即爱他人,不在爱自己。【参考译文】: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

3、,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才去救他,那么春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秋)就赞美他,赞

4、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所以说:仁是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义,不是端正别

5、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于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就是义的法则。这就是义和仁的不同。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后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大恩施、广布恩惠,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

6、的疾苦。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1 题。(共 10 分)11.(1)老师在说(表述)自己 谦逊(2 分,每条 1 分)(2)【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4 分,每条 2 分)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解析】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

(3)经检测,科研人员发现部分获得GR79基因的植物幼苗不具有抗草甘膦的能力,原因可能是。待植株长出新叶后喷洒适量含的水溶液,选取存活植株移栽到温室,可以获得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植株。

1、2023 届人大附中高三考前热身练习2023 届人大附中高三考前热身练习语文参考答案语文参考答案2023.5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1D(3 分)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甲传输信息 乙回应信号 丙用户(每空1 分,共 3 分)3C(3 分)4C(3 分)5【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6 分,每点 1 分)技术特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短报文功能,能够实现双向通信(点对点的信息交互)。(2 分)应用优势:通信稳定(在无人区、弱信号地区可以使用),覆盖范围广(无通信盲区),数据传输加密,性价比高。(4 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一)6.A(3 分)7.D(3 分)8.B

2、(3 分)9.C(3 分)10.【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6 分,每条 3 分。每答出一方面内容得 3分,其中对行为解释 1 分,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孝文皇帝在位多年,没有扩建宫苑、增添起居用度,穿着简朴,这是严格要求自己,体现了义的原则即端正自己,不在端正别人。匈奴违约来犯,孝文皇帝因怕扰乱百姓而不发兵攻打,这是关爱百姓,体现了文中仁的原则,即爱他人,不在爱自己。【参考译文】: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

3、,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才去救他,那么春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秋)就赞美他,赞

4、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所以说:仁是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义,不是端正别

5、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于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就是义的法则。这就是义和仁的不同。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后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大恩施、广布恩惠,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

6、的疾苦。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1 题。(共 10 分)11.(1)老师在说(表述)自己 谦逊(2 分,每条 1 分)(2)【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4 分,每条 2 分)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解析】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8388.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