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苏教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9章平面向量知识点清单

苏教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9章平面向量知识点清单,以下展示关于苏教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9章平面向量知识点清单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苏教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9章平面向量知识点清单

1、苏教版2019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9章平面向量知识点清单目录第九章平面向量9. 1向量概念9. 2向量运算9. 3向量基本定理及坐表示9. 4向量应用第 30 页 共 30 页第九章平面向量9. 1向量概念一、平行向量、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1. 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作平行向量,平行向量又称为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2. 相等向量:所有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都看作相同的向量,而不管它们的起点位置如何. 向量a与b是相同的向量,也称a与b相等,记作a=b. 3. 相反向量:我们把与向量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作a的相反向量,记作-a,a与-a互为相反向量,即

2、对任意一个向量a,总有-(-a)=a.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二、向量a与b的夹角1.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和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 OB=b,AOB=(0180)叫作向量a与b的夹角. 当=0时,a与b同向;当=180时,a与b反向;当=90时,则称向量a与b垂直,记作ab. 三、共线向量与相等向量1. 共线向量(1)共线向量并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只要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就是共线向量. (2)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向量平行包含向量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但直线平行不包含直线重合的情况. (3)非零共线向量包括四种情况:方向相同且模相等;方向相同但模不相等

3、;方向相反但模相等;方向相反且模不相等. 因此,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4)非零向量a,b,c满足:若ab,bc,则ac. 2. 相等向量(1)模相等(或方向相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模相等且方向相同是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 (2)向量相等具有传递性,即若a=b,b=c,则a=c. 3. 在图形中寻找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垂直向量的方法(1)在平面图形中寻找共线向量时,可先找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共线向量,然后找在平行直线上的共线向量,要注意一条线段对应两个向量. (2)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因此在找相等向量时,可以从共线向量中筛选,找出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

4、共线向量即可. (3)相反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因此在找相反向量时,可以从共线向量中筛选,找出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共线向量即可. (4)对于垂直向量,先找与表示已知向量的有向线段垂直的线段,然后写出该线段对应的两个向量. 9. 2向量运算9. 2. 1向量的加减法一、向量的加法1. 向量加法的定义已知向量a和b(如图所示),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 AB=b,则向量OB叫作a与b的和,记作a+b. 即a+b=OA+AB=OB.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加法. 2. 向量的加法法则(1)三角形法则根据向量加法的定义得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2)平行四边形法则如

5、图所示,已知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a,b,分别作OA=a, OC=b,以OA,OC为邻边作OABC,则以O为起点的对角线表示的向量OB就是向量a与b的和.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注:对于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a,b的加法运算,只有三角形法则适用. 如图,其中AB=a, BC=b, AC=a+b. 3.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1)交换律:a+b=b+a. 对于零向量和任一向量a,我们规定a+0=0+a=a. (2)结合律:(a+b)+c=a+(b+c). 4. 向量求和的多边形法则已知n个向量,依次把这n个向量首尾相连,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第n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叫作这n个向量的和向量,即A1A2+A2A3+AnAn+1=A1An+b,这个法则叫作向量求和的多边形法则. 二、向量的减法1. 向量减法的定义若b+x=a,则向量x叫作a与b的差,记为a-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减法. 2. 向量的减法法则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 OB=b,则向量a-b=BA. 如图所示:这就是说,当向量a,b起点相同时,从b的终点指向a的终点的向量就是a-b. 3. 向量减法的两个重要结论(1)如果把两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以减向量的终点为起点,被减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 (2)一个向量BA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风把龙大蛟的脸吹得惨白惨白的,却还哼着快活的小调调”这处细节描写刻画出龙大蛟不畏艰苦、乐观豁达、充满自信的性格特点。B.“龙儿觉得龙大蛟是个怪东西”“龙大蛟真是个怪东西”前后两次从龙儿的视角描写他对父亲言行的诧异、反感,为结局做了铺垫。C.从龙儿与龙大蛟的“争吵”可见龙大蛟专制蛮横、盛气凌人的个性,也表现了龙儿坦诚、胆怯、不自信、慑于父亲威严等性格。D.油菜坡是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挂灯笼、放鞭炮是当地元宵节的风俗;同时“成了灯的世界”的油菜坡也象征着团圆、美满、光明。

1、苏教版2019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9章平面向量知识点清单目录第九章平面向量9. 1向量概念9. 2向量运算9. 3向量基本定理及坐表示9. 4向量应用第 30 页 共 30 页第九章平面向量9. 1向量概念一、平行向量、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1. 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作平行向量,平行向量又称为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2. 相等向量:所有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都看作相同的向量,而不管它们的起点位置如何. 向量a与b是相同的向量,也称a与b相等,记作a=b. 3. 相反向量:我们把与向量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作a的相反向量,记作-a,a与-a互为相反向量,即

2、对任意一个向量a,总有-(-a)=a.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二、向量a与b的夹角1.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和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 OB=b,AOB=(0180)叫作向量a与b的夹角. 当=0时,a与b同向;当=180时,a与b反向;当=90时,则称向量a与b垂直,记作ab. 三、共线向量与相等向量1. 共线向量(1)共线向量并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只要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就是共线向量. (2)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向量平行包含向量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但直线平行不包含直线重合的情况. (3)非零共线向量包括四种情况:方向相同且模相等;方向相同但模不相等

3、;方向相反但模相等;方向相反且模不相等. 因此,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4)非零向量a,b,c满足:若ab,bc,则ac. 2. 相等向量(1)模相等(或方向相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模相等且方向相同是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 (2)向量相等具有传递性,即若a=b,b=c,则a=c. 3. 在图形中寻找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垂直向量的方法(1)在平面图形中寻找共线向量时,可先找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共线向量,然后找在平行直线上的共线向量,要注意一条线段对应两个向量. (2)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因此在找相等向量时,可以从共线向量中筛选,找出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

4、共线向量即可. (3)相反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因此在找相反向量时,可以从共线向量中筛选,找出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共线向量即可. (4)对于垂直向量,先找与表示已知向量的有向线段垂直的线段,然后写出该线段对应的两个向量. 9. 2向量运算9. 2. 1向量的加减法一、向量的加法1. 向量加法的定义已知向量a和b(如图所示),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 AB=b,则向量OB叫作a与b的和,记作a+b. 即a+b=OA+AB=OB.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加法. 2. 向量的加法法则(1)三角形法则根据向量加法的定义得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2)平行四边形法则如

5、图所示,已知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a,b,分别作OA=a, OC=b,以OA,OC为邻边作OABC,则以O为起点的对角线表示的向量OB就是向量a与b的和.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注:对于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a,b的加法运算,只有三角形法则适用. 如图,其中AB=a, BC=b, AC=a+b. 3.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1)交换律:a+b=b+a. 对于零向量和任一向量a,我们规定a+0=0+a=a. (2)结合律:(a+b)+c=a+(b+c). 4. 向量求和的多边形法则已知n个向量,依次把这n个向量首尾相连,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第n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叫作这n个向量的和向量,即A1A2+A2A3+AnAn+1=A1An+b,这个法则叫作向量求和的多边形法则. 二、向量的减法1. 向量减法的定义若b+x=a,则向量x叫作a与b的差,记为a-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减法. 2. 向量的减法法则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 OB=b,则向量a-b=BA. 如图所示:这就是说,当向量a,b起点相同时,从b的终点指向a的终点的向量就是a-b. 3. 向量减法的两个重要结论(1)如果把两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以减向量的终点为起点,被减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 (2)一个向量BA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4362.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