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解析)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解析)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素养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黑陶双耳杯(酒器)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2.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2、什么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3.二里头遗址为人们了解夏朝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4.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5.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常生活

3、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6.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诸侯兼并争霸B.奴隶制的瓦解C.生产力发展D.封建制度确立7.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

4、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8.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湖南长沙和衡阳楚国墓中也发现了大量铁农具;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当时()A.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B.南北方经济实力发展平衡C.中国农耕技术领先世界D.铁农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

5、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各国变法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1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1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D.地方推举1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

6、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14.秦朝时期一首吟咏长城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对这首民歌表达的情感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习俗B.反映秦朝百姓修筑万里长城工程的辛劳C.谴责了秦始皇的暴政D.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进步与残酷的统一15.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后,其手下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

20.紫色西红柿经基因编辑后可产生比普通西红柿多9倍的花青素(紫色)。紫色花青素能降低人类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右图是花青素基因(S)的DNA(cDNA为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花青素基因的cDNATi质粒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素养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黑陶双耳杯(酒器)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2.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2、什么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3.二里头遗址为人们了解夏朝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4.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5.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常生活

3、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6.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诸侯兼并争霸B.奴隶制的瓦解C.生产力发展D.封建制度确立7.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

4、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8.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湖南长沙和衡阳楚国墓中也发现了大量铁农具;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当时()A.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B.南北方经济实力发展平衡C.中国农耕技术领先世界D.铁农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

5、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各国变法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1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1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D.地方推举1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

6、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14.秦朝时期一首吟咏长城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对这首民歌表达的情感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习俗B.反映秦朝百姓修筑万里长城工程的辛劳C.谴责了秦始皇的暴政D.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进步与残酷的统一15.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后,其手下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54635.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