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db:作者] 文档 2024-05-05 14:00:15 0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3山西朔州期末)二战后,在英国,因社会需要而相继出现了三波次的移民进入浪潮,即第一波次是来自东欧、意大利等地的白种移民,第二波次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第三波次是主要来自英属殖民地与英联邦国家及地区的有色人种移民。至1965年底,定居英国的有色人种移民已达85万人。这种现象( )A是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根源B加剧了英国本土的社会问题C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失灵D敦促英国政府完善福利制度2(2023湖北武汉期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

2、国家民族矛盾的爆发(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和非洲国家内部冲突而造成的数以百万计难民,纷纷涌向西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和国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欧洲的难民问题最终形成。欧洲难民问题( )A推动了联合国难民救助体系完善B一定程度影响了欧盟内部的团结C致使冷战后西欧局部战争频发D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3(2023河南平顶山一中)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史料1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史料2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

3、成史料3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4(2023江西九江统考)据不完全统计,1619世纪,每年平均有5000名欧洲(或北美)白人被劫掠到北非,阿尔及尔、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城市都有稳定而庞大的白人族群。他们大多数地位比黑奴更低,却为北非国家打造了欧式火药武器库,使劫掠欧洲船只的行为持续不断。这说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传播B近代北非文化多元性特征突出C战争促进了北非文化发展D欧洲殖民者破坏了非洲的传统5(2023江西赣州)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汪达

4、尔人征服北非,并大肆破坏罗马文化的痕迹。汪达尔王国灭亡后,北非逐渐变成沙漠民族的地区。此后,统治北非的拜占庭人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由此可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A恶化了北非的生态环境B促进罗马文化中心转移C导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D改变了区域文化的形态6(2023天津期末)“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7(2023山东临

5、沂期中)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C民族特性 D政治环境8(2023黑龙江双鸭山)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亡了商朝。据此可知(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B区域文化的融汇影响了

6、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9(2023福建泉州期末)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10(2023河北邢台期末)在建国之初,美国各州都采取了积极吸引移民的政策。1924年,美国颁布移民法,保护“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纯洁性”。1995年,美国移民改革委员会提

[db:内容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03809.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