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db:作者] 文档 2024-10-23 18:05:29 0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展示关于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六校联合教研”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共7页,答题纸4页。2.作答前,考生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学校、姓名、考生号,粘贴考生本人条形码。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笔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治之于未乱。(老子第六十四章)(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的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

2、根本的句子 是“,”。【答案】.为之于未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焉、省、庶、壹。2.小李想要送给即将退休的班主任一句诗,以下选项中适合的一项是()A.老骥伏杨,志在千里。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C.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表达准确的能力。A.老骥伏杨,志在千里:比喻有志向 人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更侧重于继续奋斗,不太适合送给即将 退休的人。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

3、阳依然日升日落。有一种感慨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意味,不太符合送退休老师的情境。C.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写出 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可以用来鼓励班主任退休后的生活依然精彩,即便到了晚 年也能绽放光彩。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某一方面有所失,在另一方面会有所得,与退休的情境不太相符。故选C。3.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B.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C.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

4、栋梁之材。D.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A.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C.两个“大学生”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大学生”这个整体,后者指“大学生”中的一员。混 同为一,违背同一律。D.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故选B。二、阅读70分(-)(17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作品的意义何处寻对一部作品的意义所做的阐释到底有没有限度?历来众说纷纭。张江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阐释的正态分布”的说法,他指出阐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它的无

5、限,在于意义可以无限细分下 去;它的有限,指意义会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数学方法会带来启示,也会造成遮蔽。南帆教授则认为:“必须穿过数学语言的帷幕持续地追溯至 社会历史范畴:何种历史土壤促成了现代阐释的急速发育?”这一立场,是提醒研究者防止数学语言造成 遮蔽。防止“遮蔽”的办法是他所说的“穿过”,但“穿过”以后,就来到了哪里?我们所要追溯的是何 种“社会历史范畴”?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打个比方,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书,读完字面意思后,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有两条途径:一是去读 马克思读过的书,再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力图了解他所写的书背

6、后的意义;二是结合当代的 生活、生活经验和实践需要去理解,从而探讨其当下的指导意义。这两条路径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学者 喜欢只是“孝寺”,倾向于前者;而从事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可能更喜欢后者,将一些道理付诸当下实 践。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更多人是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对两者加以区分。1861年,斐迪南拉萨尔出版了一部法学著作寄给马克思请他提意见。马克思在回信中,针对书中 所谈到的“遗嘱自由”的罗马起源,说明不同时代可以对它有着适用于自己时代的理解,从而为当代服 务。在这个语境下,马克思写出了一句名言:“被曲解了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且在社会的一定发 展阶段上是适于普遍运用的形式。”虽然是“曲解”,但“曲解”有其社会根源。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 原则来看,我们可以说,应该有对马克思观点的当代理解。然而阐释总是人在阐释,阐释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因而方法也是多样的。“曲解”后会有人要求“正解”,意义衍生以后会有人要求再进行“历史的还原”,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范畴”又进行 新一轮的辨析。回到本文所涉及的文学解读上来。接受者个体千差万别,当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时,表达的就是

[db:内容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45466.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