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5-01-11 18:02:19 0

《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pdf》,以下展示关于《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调研语文2025年1月 注意: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 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是什么?”是哲学的千古难题,这里只能简略表述。人类整体上都是早产儿,需要长期哺育抚养,不像其他物种降生后很快便形成生存能力-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唯一先天有缺陷的物种,需要后天弥补,亦 即需要一个外部支援系统。支援系统分两个方面:物质工具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工具的迭代和社会的进 化合成了

2、人类历史-围绕这两个方面,分别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描述或界定,例如“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或者”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等。可以说,先天的抉陷是一种先天的“无从这个“无”出 发,前述的缺陷-弥补机制意味着: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面临缺陷并进行弥补的过程将是无止境的,即不 断自我超越和循环上升,这就是成长。而成长正是所有物种当中唯有人类才具备的能力。但是,人类的这种“唯一性”,由于一种特殊人造物的出现可能正在被打破,这就是人工智能(AI)。AI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提高性能,即自我迭代和升级。也就是说,AI已经具备了某种“成长”的能 力。尽管相关过程需要人类专家介入,但是,考虑到未来AI可能出现的

3、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深度智能化 的环境中,“成长”就不再是人类专有的属性。“自我学习”的前景使得AI有可能摆脱人类的控制,换句 话说,另一“物种”无限成长的能力,这正是面对AI技术时人类危机感的根源所在。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指出,人们内在的“经验”外化为“表达”,透过外在的表达,人们的内在经验得 以被“理解”。换言之,借助外在的“表达”,我们得以“理解”他人的“经验”。众所周知,AI可以模拟 逻辑思维,也可以模拟类似于人类情感反应的语言和行为。但是,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情感反应”,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它们的效果,即外在的“表达”,其外在表现的背后是人类目前依旧无法理解的“黑 箱对他人内在“经脸”的

4、“理解”,也就是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包含着伦理的维度,即中国古 代哲学所说的“仁”,所谓“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互亲善,即主体与另一主体的正向的连接。所谓“仁,人心也”,“仁也者,人也二从这种“正向的连接”理解人的主体间性,理解“人二 这当然是漫长时间内 生物进化和文明演进的结果,也可以说,人类所拥有的复杂的心智结构或内心世界,作为一种内在的“支援系统”,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仍是对其物种缺陷的一种补偿。在未来时代,人类越来越多的 能力将被强大的人工智能所取代和超越。可以设想,在那样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未来世界,作为人文科学内 核的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即主体间性,包括其伦理的维度,将变得越来越独特

5、和珍贵。(摘编自祝东力“人文”的含义与人文科学的历史-兼谈AI时代的“人”)材料二:科学主义就是以科学为世间一切事物之唯一衡量标准,而科学的核心是对象化、客观化、规范化,是 工具理性的高级形式,其形象的表现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崇尚科学主义的文学研究,其弊端在于价值论被放逐了。文学学术将文本作为自己的唯一对象,但是,“以文本而不是以生活和世界为对象,正是人文学术制度化的产物,结果在人文学术之政治伦理的核心部 分遂颇易暴露其短”。于是,当自然科学为现代化作出贡献的时候,当社会科学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方 法的时候,人文科学缺席了。随着当今社会深刻的变化,人文科学才姗姗来迟。然而,这一姗姗来迟的

6、人 文科学的战略机遇期,人文学者却很难抓住。人文科学应该为这个国家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即作为 某种时代精神),当它成为一堆死的知识或花里胡哨的信息符码的时候,即便投入再大,也仅仅是死的知 识或膨化食品而已。如果人文科学不能像先秦诸子学说一般春风化雨地影响着世人,如果不将价值哲学和 第1页共6页实践哲学的精神内化于己,它要成为当代的精神动力而非肤浅的文化消费似乎还遥遥无期。文学研究的科学精神表现在前沿创新性、客观逻辑性、形式规范性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前沿创新 性,这是科学的本性和核心。其次是客观逻辑性,这是科学理性,是方法论问题。最次是形式规范性,这 是科学的形式和程序。今天对文学研究的强调大多围绕在这三个层次上。在此,文学研究究竟应该具有什 么样的目的,具有什么样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被忽略了。因为人的问题并不是前沿创新性、客观逻辑性、彩式规范性所能概括的。科学精神追求的是知识,放逐的是人本身,以及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与关切。作为人文学科的分支,文学研究应该始终以人为中心,以阐扬人的价值为终极目标。文学本就是人学,在文学中凝聚着人类对真理、情感、意义、价值、幸福的追求,在历史长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56325.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