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2025年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5-01-15 00:03:21 0

《2025年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pdf》,以下展示关于《2025年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绝密启用前 2025 年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测试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共 6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2、。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私人经商风气大开,商人群体既有“与时逐利”“候时转物”的经营策略,同时又提出“货之精粗好歹,实告经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主张。这体现了 A.大同观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C.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相结合 D.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失控 2.下图为东汉的画像砖,图 1 名为“蹴鞠”,画面展示多人进行蹴鞠;图 2 名为“习射”,两个人正准备练习射箭。同时期还有刻画角抵、骑

3、马等情景的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反映了当时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体育竞技内容多元 C.市民娱乐活动丰富 D.封建秩序等级森严 历史第 1页(共 6页)3.太和四年(公元 480 年)四月,孝文帝下诏:“今农时要月,百姓肆力之秋,而愚民陷罪者甚众、宜随轻重决遣,以赴耕耘之业。”该诏书 A.强调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B.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利于提高司法审判效率 D.表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元朝通过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委任朝廷派来的流官与当地土官共同参与边疆治理,其中长官司是新设机构,它不仅负责招抚辖境内其他未附部族,还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进阅实户籍的工作。这意味着,元朝 A.边疆管

4、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治理制度 D.版图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5.明朝洪武年间,广东沿海卫所大量增置,自东往西形成以潮州卫、碣石卫、南海卫、广海卫、神电卫、雷州卫、廉州卫、海南卫等八个沿海卫所,这些卫所沿海岸线呈线状均匀分布。明代沿海卫所的设置旨在 A.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B.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御 C.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海禁政策的实施 6.清代官员阮元在自鸣钟说中,将西洋自鸣钟的原理说成与中国古代刻漏并无二致;医家毛祥麟将西医施行外科手术说成是华佗之术的“-体”。这表明 A.经世致用理念得到了实践 B.华夏文化正统得以彰显 C.对中西文化认识

5、缺乏理性 D.中体西用的思想被认可 7.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写道“不但背叛者视官蔑如,即寻常百姓亦以官为儿戏”;湘军宿将刘坤一亦记载道“不法之徒遂视纠众抗粮、捆捉书吏、挟制官长为常事”。这反映 A 清政府的政治权威受到了冲击 B.抗税斗争动摇了清朝统治 C.湘军势力影响满洲贵族的地位 D.士大夫特权遭受沉重打击 8.表 1 为 1913-1919 年沙市使用机纱的占比情况。据此可推知 表 1 年份 日本纱 汉口纱 上海纱 合计 数量(担)占比(%)96.75 98.45 79.35 数量(担)占比(%)数量(担)占比(%)数量(担)1913 47155 1584 3.25 一 一 48739

6、 1916 43886 626 1.40 63 0.14 44575 1918 1919 25288 6339 19.86 241 0.76 31868 40627 6941 17.08 31345 77.15 2341 5.76 A.汉口纱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B.上海地区经济增速低于内地 C.工业生产受国内外环境影响 D.长江中下游被侵略程度加深 历史 第 2页(共 6页):9.1945 年 12 月漫画家丁聪创作的“良民”槊像(图 3)呈现了国统区的“良民”形象:头顶兰有“检查讫”官章,双眼被墨镜遮住,嘴被大锁锁住,耳朵塞着钞票。这一漫画反映了 A.国民党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民族矛盾导致舆论管控加强 C.封建礼教禁锢民众的思想 D.社会动荡促使政府重视稽查 10.1964 年,中共中央对三线建设的选址布局提出要求:“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且“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还强调“最重要的是抢时间建设”。这主要反映三线建设 A.纠正了经济建设的冒进现象 B.旨在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C.改善了我国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56852.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