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延庆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4-2025学年北京延庆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x》,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5学年北京延庆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北京延庆高一(上)期末语 文2025.1(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殿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的黑色木制拐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
2、待遇。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国,建立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以“孝”为核心的我国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
3、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颈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5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