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遂宁市高2025届高三二诊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db:作者] 文档 2025-03-26 12:02:23 0

《遂宁市高2025届高三二诊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遂宁市高2025届高三二诊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秘密启用前 遂宁市高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

2、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钟书语)。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

3、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

4、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书记,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

5、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摘编自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材料二: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

6、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惰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65726.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