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黔南州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三模)黔南州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三模)黔南州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黔南州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非选择 题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我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可能会 产生些许不解
2、之惑:为何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需要寻求国际认可?为何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依旧 活跃的节日实践,需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名录?之所以会有这些 疑惑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对非遗保护中“遗产”的深层含义与“保护”的故终目标阐述得尚不 充分。谈及“遗产”,人们惯用“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 其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然而,著名文牝遗产研究者大卫罗文塞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 不同的视角,即“遗产根本不是历史;虽然它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是对过 去的颂扬,而非探究,它不是为了揭示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了适应今天的目的而对过去的一 种信仰”。基于这
3、一视角,我们可以理解,遗产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人们基于当下的需求 和目的重释历史并赋予其新意义的产物。这一遗产的含义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对非遗的界定的在非遗公约的框架下,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 下来的传统,而且也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何谓非物质文化 遗产?)。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文化主体都在与既往传统互动的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的 创造性实践丰富着非遗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活跃且持续生产的状态。春节在 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存续,是其作为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基本标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7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