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5-05-06 08:02:01 0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福建省泉州市高一期中考试语 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一、二、三、五单元和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近百年的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关于“文以载道”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一个曲折过程。“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批判“文以载道”启幕,就其积极意义而言,是为突破传统文化束缚而必然进行的一场文化反思。但其消极影响也明显,由于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文以载道”,导致了不能正确认识它的积极价值。一些人片面认定“文以载道”尊崇

2、封建统治,主张功利性而反对审美性,阻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其实不然。“文以载道”观反对思想内容单薄、艺术风格平庸的创作倾向,主张创造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平实又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恰恰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极大促进。“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说它是中国文学精神的硬核也不为过。在较长的时间内,有人认为,“载道”“言志”是对立的,“言志”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而“载道”不能。学界反思了这一问题,多数学者强调二者是融通的。如果肯定孔子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奠基者,那么孔子常说的“志于道”与“任重而道远”,正是将“载道”与“言志”相关联的重要证据。至于“言志”与“载道”在创作中到底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3、,有的学者指出,就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看,作家用作品抨击“苛政猛于虎”是载道。这表明,载道需要言志作为内在的诉求,言志需要载道作为外在的展开。载道必然言志,言志必然载道。传统的“文以载道”主张作家以真性情来载道,这赋予创作个体情感的特性,往往将道的内涵推至天地,也将情的内涵推至天地,强调创作上的诚实、情真、亲历,这时候,道与情合,载道可达至道与情、情与真、真与文的终极统一。当下思考的重点应该是,将以什么样的“今文”去载什么样的“今道”?这更能充分揭示出它走进当代、影响当代、再创当代文学新辉煌的路径与意义之所在。当代“文以载道”创作实践应当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价值,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4、的理想,激发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体验。(摘编自王倩、薛雯拓展“文以载道”研究:当以怎样的“今文”载怎样的“今道”?)材料二:诗文评通过其特有的形态传达出中国思想的基本理论与范畴,以“道”为纲领,延伸到具体的批评实践。“道”的内涵兼容儒道释各家的思想,具有圆通浑融性,能够吸纳各种思想精神并以其他形式的概念范畴显现出来。这也说明,诗文评有着深厚的价值体系支持,这也是它的文心,即灵魂之所在,其知识体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的。因此,诗道、文道之说在古代诗文评中极为常见。先秦时期,孔孟对诗文的品评是以儒家之道为终极旨归的,老庄对诗文的评论是以道家之道为最高标准的,韩非

5、的诗文评是以法家之道为矩蠖的,而吕氏春秋中的诗文评则是将融合先秦诸子思想之道作为其最高旨归。汉代扬雄在法言吾子中将原道、征圣、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法则规范,原道中的“道”即儒家经学之道。而刘安淮南子的原道篇则将诗文评的思维理路定格为儒家与道家相融合所形成的“道”,这对魏晋时期的诗文评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开始自觉地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文评渐趋定型,这亦是在将“道”作为内在思维理路的前提下进行的。初唐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陈子昂所说的文章之道即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优良传统。这种文章之道包含两方面

6、的内容,一方面是兴寄,主张融合儒道两家的价值观,通过艺术手法展现深厚的人生意蕴,寄托深远的讽喻精神;另一方面是风骨,主张诗歌要表现出壮美刚健的思想情感和铿锵有力的音律美感。中唐诗僧皎然在诗议中提出诗歌创作要符合中道,中道即儒家与佛教中和之道。超然客公众号中唐以降并绵延于宋代的古文运动,在诗文评中提出了道统的概念,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个“道”,在唐代即儒家之道、新儒学之道,在宋代文人那里亦是儒家之道,而对于道学家来说则是道学之道、理学之道。韩愈作原道一文,建构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其在谏臣论中强调“修其辞以明其道”的文以明道观。宋代理学家大抵重道轻文。周敦颐首先提出“文以载道”的概念,但他重道轻文。程颢、程颐在评论诗文时则强调“作文害道”。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其重道轻文思想由此可见一斑。明清诗文评亦以“道”作为最高范畴,例如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燮的原诗,号称当时诗话之冠冕,其论诗以“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73182.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