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db:作者] 高三试卷 2023-04-07 08:01:19 0 2023 年高 考一模 语文试卷 答案

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1、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鹿住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遇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提出来的。他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概为学也。于是越欲区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遏史家风,而

2、自为经纬,成一家宫者也。司马迂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交,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因对引马迁多有微辞,但也肯定“共涉猎广博,赏穿经传,胞聘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劲矣。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或原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首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赏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

3、然则儒生所谓育替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苟恨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一定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闲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近“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并在书志领域有重大发展。其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所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要理解“通史家风”的

4、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溯流,杜佑的逼典上起黄帝,下追唐天宝之末,是共制体通史的代表作。“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即“原始察终”“通古今之变”。“会通”是殉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其实,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就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

5、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朋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诉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标”,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通史的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依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上的“通史家风

6、”笔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变化。B.虽然班固、苟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合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作为印证。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其正的通史精神。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

8.进化的红皇后假说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A.该假说认为一种生物的进化会导致其他生物的进化B.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C.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D.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存在生殖隔离

1、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鹿住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遇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提出来的。他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概为学也。于是越欲区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遏史家风,而

2、自为经纬,成一家宫者也。司马迂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交,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因对引马迁多有微辞,但也肯定“共涉猎广博,赏穿经传,胞聘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劲矣。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或原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首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赏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

3、然则儒生所谓育替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苟恨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一定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闲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近“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并在书志领域有重大发展。其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所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要理解“通史家风”的

4、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溯流,杜佑的逼典上起黄帝,下追唐天宝之末,是共制体通史的代表作。“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即“原始察终”“通古今之变”。“会通”是殉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其实,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就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

5、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朋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诉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标”,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通史的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依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上的“通史家风

6、”笔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变化。B.虽然班固、苟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合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作为印证。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其正的通史精神。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1336.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