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大理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db:作者] 文档 2024-01-28 20:00:18 0

大理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二模)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大理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二模)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大理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 文2024.01.25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小题。1667年,首部展现明清鼎革史的悲剧崇祯或大明王朝的崩塌问世以来,欧洲启蒙戏剧家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愈益浓厚。与日俱增的中国信息催生出“中国孤儿”“中国公主”等影响深广、传承至今的戏剧母题, “戏剧中国”由此成为启蒙时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剧中国”现象在启蒙时期欧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要,15至17世纪两百年间,地理大发现导引的文化大发现升华为近代欧洲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建构出西方世界的接受棱镜,也即一面通过他者形象反射自我的镜子,属于“借镜自鉴”。“戏剧中国”同样提供了一个借此达成自我认同或自我审视的“他者”,中国母题作为这一特定

3、“他者”.的供体,呈现出强大的可塑性。中国母题的可塑性则体现在欧洲剧作家常以中国之酒杯浇自己之郁结,中国戏剧中的反面形象常被用来影射自已的政敌或敌对国。文学作品因而成为人们的武器,用于和现存的、棘手的问题作斗争。哈彻特的中国孤儿尽管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却成为他抨击当时英国执政党沃波尔政府的工具,哈彻特将赵氏孤儿中强烈的忠君思想作为其戏剧的核心,表示其捍卫英王乔治二世绝对统治的忠心。墨菲的中国孤儿以孤儿母题隐喻英法、英西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以孤儿得报大仇表现祈盼不列颠摆脱困境,战胜敌国的愿景。1758年,著名戏剧家盖瑞克在伦敦特鲁里街剧院推出墨菲的中国孤儿,由耶茨扮演女主角伊达美,并大量采用“

4、中国风”布景及服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伦敦连演9场。此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后期,剧本因鲜明的抗击外族入侵主题而加强了英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法情绪。虽然上述各剧难免脱离中国语境的自说自话,原本的故事也往往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然而在当时的语境下,缺乏历史真实性反而成为戏剧魅力的一部分,体现出剧作家的政治敏感性、民族自尊心及擅以他山之石攻玉的睿智。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中国母题的可塑性更体现在启蒙剧作家援引明末清初中国的宗教宽容政策和儒家哲学支撑自我政治理想的实践上,尽管他们对儒家思想及清代宗教政策的了解并不深透全面,但他们选择相信“中国人致力于精神的完美和内心的平静,总体来说由此三部分组成,也即儒者

5、治理国家,道家治理肉体,佛徒治理灵魂”。这些母题所包蕴的哲理和智慧极具参照性及建设性,为艰辛求索中的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构建“开明专制”孔教乌托邦的想象资源。自17世纪下半叶始,启蒙运动精英逐渐意识到戏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及攻击贵族和教会的有力武器,用戏剧宣扬政治理想、伦理道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伏尔泰、沃尔夫、魁奈等人合力营建起孔教乌托邦抵抗腐朽专制的路易王朝,成为西方文化中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并尝试以戏剧的形式对当时的政治、宗教、社会现实提出疑问,试图以开明专制理想撼动欧洲传统意识形态,从而树立变革的尺度、寻求维新的方法。戏剧也被他们用作和社会痼疾作斗争的独特武器,中国母题为启蒙运动设定了想

6、象方式和理论问题,并且提供了思想资源与表述策略。比如伏尔泰便以中国孤儿及风俗志等作品建构孔教乌托邦的开明君主专制政体,反照法国由宗教神权与封建王权合谋而成的恶俗暴政,以中国有教无类的教育方略和公平竞争的科举体制,批判法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及尖锐的阶级矛盾。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孔子的仁义道德化民为俗,养成了一个忠孝节义、知书达理的礼仪之邦,唯有这样的政治方称完美,而孕育这种善政的正是中国的儒家之道,一种能使残暴的侵略者心悦诚服的道德体系。对于启蒙时期的欧洲戏剧家,中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几个世纪累积沉淀的中国信息凝聚升华为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延续性的故事原型、话语体制及意象传统,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类型和套话,尽现中国母题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可塑性。塞特尔、梅塔斯塔齐奥以华美、奇巧的中国花园、茶室呼应当时盛行于欧洲的物质层面的“中国风”,在营建视觉桃花源的同时也激发起观剧者对中国器物的欲望;伏尔泰、哈彻特、墨菲则把政治理想、道德愿景寄托在“中国孤儿”身上,让孤儿“把孔子之道灌输进不列颠同胞的耳朵

[db:内容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183271.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