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4-02-04 16:03:35 0

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历   史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 小题,每小题2分,共48

2、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者在位于今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8000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尺寸大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这可用于说明    A.南稻北粟生产格局的形成                    B.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    C.高原牧区农牧分工的格局                 &nb

3、sp; D.定居生活对种植业的意义2.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改革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诸侯国举措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秦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韩国“循功劳,视次第”    A.选拔实用人才                             B.提升国家实力    C.促进阶层流动           &nb

4、sp;                 D.废除贵族政治3.根据公开的考古材料,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亦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或“孔老相会”)的数量有30余幅。这些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其中出土于山东的大约占总数的8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    A.未真正推行“罢黜百家”政策             B.社会教化广泛地借助画像石    C.民间偶像崇拜具有地域差异    

5、            D.主流思想决定绘画创作题材4.隋朝时期, 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           B.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的回应       &

6、nbsp;   D.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5.下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 由此可知,宋代  A.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                 B.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                 D.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6.李

7、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欧洲最早的赤道经纬仪是 1598 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而中国“早已使用”的同类装置的出现不晚于  A.元朝                                  B.隋朝  C.东汉              

8、                   D.战国7.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A.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                   B.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C.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9、   D.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8.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山西高平县正堂禁桑羊碑情况表(部分)。该表信息折射出当时该地碑刻名称刊立时间禁示内容处理办法永禁事碑嘉庆九年(1804)永停桑羊乡保地甲, 指名密禀, 以凭严拿, 按律究治禁事碑嘉庆二十三年(1818)潜入禁场, 砍伐桑株, 以及牧羊纵放, 咬食桑枝, 给示严禁乡地指名禀案, 以凭重究永禁事碑道光六年(1826)纵其牛羊, 朝夕迭至, 大小树茂者复枯, 后者难继, 合行严禁许尔立即拿获送案, 定行重究, 决不宽贷  A.重农政策的废弛                       B.乡村自治的发展  C.基层吏治的败坏        

[db:内容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186512.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