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新余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4-02-04 16:04:49 0

新余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新余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新余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24.02命题:新余九中 肖燕萍  新钢中学 廖城燕   审校: 简志斌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   (共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

2、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 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 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 ,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 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 哀伤, 对人生短促的感慨、

3、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 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

4、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 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 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高三语文试题  第 1 页  (

5、共 8 页)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  陈(琳)  应(场)  刘(桢)  , 一时俱逝” ,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 事物、 功业、 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 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 意义、命运的重新发

6、现、 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 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 死亡的不可避免, 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 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 亲故多离其灾。 徐、 陈、 应、 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少壮真当努力, 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 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 琴瑟灭兮

[db:内容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186513.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