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4-06-04 10:05:43 0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学情调研测试语 文 试 题 2024.5一、现代文阅读( 27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为主,而以作为主体的作家的思想活动服从于客体。相反的,“与心徘徊”却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为主,而用主体去锻炼,去改造,去征服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把这两方面的

2、矛盾统一起来,以物我对峙为起点,以物我交融为结束。“随物以宛转”,强调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追随与顺从,也就是强调作为本原存在的物理境是创作的起点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诗人的创造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客观的世界。“物”,或者说“物理境”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是诗的创作链条中的第一链。诗人一定要以非常谦恭的态度,“随物以宛转”,长久地、悉心地在“物理境”中体察,而不是匆忙地拾取零碎的表象拼凑自己的世界,才会有深厚的根基。对此,古代诗论有丰富的论述。礼记乐记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3、,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后来许多诗人都沿着这一唯物主义思路,反复强调创作之前的“身历目到”。“随物以宛转”还特别强调诗人在“物”或“物理境”面前应有的虔诚、皈服、归顺的态度。“宛转”者,即曲折随顺之意,要求诗人之“心”完全服从“物”的支配、调遣,要求诗人按物之原来的形体状貌如实地去体察和了解。然而,刘勰深知,外物若不转变为心中之物,创作仍然是不可能的。于是紧接着“随物以宛转”,又提出“与心而徘徊”,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要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诗人如果只“随物宛转”,永久滞留在物理境中,就只能永远当自然的奴隶,那么他就只能成为一个机械的刻板的模

4、仿者,不可能成为创造者。他眼中也就只有物貌,而不会有诗情。他最终也就丧失了诗人的资格。从这一点看,“与心而徘徊”比“随物以宛转”更为重要。所谓“与心而徘徊”,就是诗人以心去拥抱外物,使物服从于心,使心物交融,获得对诗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场效应。这一思想是刘勰反复强调的。他在诠赋篇中提出“睹物兴情”“物以情观”的思想。神思篇中又提出“神与物游”的说法,而在物色篇的“赞”词中又强调“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是对峙的,物理境与心理场是疏离的,“奴隶”与“主人”是对立的。怎样解决这种对峙、疏离和对立,由“随物以宛转”深入“与心而徘徊”,由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5、,由“奴隶”变成“主人”呢?对此,中国诗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眼叫作“感”。所谓的“感”,不是单纯的感知,不是搜集材料,而是面对“物”的凝神的体察、体验。当然这种体察、体验可能是一瞬间的把握,也可能是长久的揣摩,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投入全副身心的审美的观照。这种观照越是深刻,从前者转为后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通过诗人之“感”这一道窄窄的门,才能进入“与心徘徊”的自由天地,转入心理场的纷然杂陈的世界,并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能够调动大千世界的“主人”。(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

6、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如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

[db:内容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25636.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