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2024-2025学年北京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db:作者] 文档 2025-02-11 16:05:41 0

《2024-2025学年北京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pdf》,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5学年北京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第 7 页/共 24页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小题,共 28 分。分。1【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解答】A全部正确。B“击扬文字”中“击”应改为“激”。C“问沧茫大地”中“沧”应改为“苍”。D“浪扼飞舟”中“扼”应改为“遏”。故选:A。【点评】形近字有以下情况应掌握:1音同而又形似的字,这类字与上节谈到的同音误记误写有交叉现象。如把

2、“璧”(完璧归赵)写成“壁”;把“毖”(惩前毖后)写成“毙”;把“措”(不知所措)写成“错”;把“恻”(恻隐之心)写成“侧”等等。这种误写,多为以常见字代替次常见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或者是阅读时粗心大意,忽略了两个字的区别,或者是阅读量少,造成文字积累量不足。2单纯形似而造成误记。比如“徒”与“徙”,“茶”与“荼”,“刺”与“剌”,“蒿”与“篙”,“管”与“菅”,“苔”与“笞”,“裁”与“栽”等等。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正确。B“风、雅、颂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内容”错误,应该是“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

3、,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注意总结病句类型、病因和修改方法

4、,记住典型例句;做病句题要从结构和语意两方面去分析。【解答】A.有误。“众多”修饰“莘莘学子”重复赘余,删掉“众多”。B.有误。“促进”“生活”搭配不当,“促进”改为“改善”或“丰富”。第 8 页/共 24页 C.正确。D.有误。成分残缺,“通过使”的结构让句子缺少主语,保留一个即可。故选:C。【点评】明确病因,多练习,勤总结。4【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

5、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借代只出现“代体”。【解答】A青青子衿:借代,“青青子衿”代指“贤才”;B久在樊笼里:比喻,把“官场”比作“樊笼”;C大弦嘈嘈如急雨:比喻,把“大弦的嘈嘈声”比作“急雨声”;D卷起千堆雪:比喻,把“浪花”比作“雪”。故选:A。【点评】借代使用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

6、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依据念奴娇词牌特点: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据此推断,上片空缺处应该是五个字,下片空缺处应该六个字,符合的只有 A 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6【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59064.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