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二模)2025届芜湖市高中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5-05-13 06:01:56 0

《(二模)2025届芜湖市高中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二模)2025届芜湖市高中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届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卷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

2、统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除了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等自然因素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从内部层面看,中国具有强劲的“内生性”或“内生动力”,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支撑;从对外交往层面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外化”方略,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所谓“外化”方略,主要是指:中国以本域所具有的较高水准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优越势能为基础,主要通过“融合”“化合”“教化”一类的和平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地通过“征服”“掠夺”“扩张”的军事侵略方式,来进行对外交往活动,向本域的四方区域逐渐扩大自身文明的影响力。(摘编自吴忠民“外化”:有效保障中国传

3、统文明绵延不绝)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明的两个载体相辅相成,完美对接,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学说,这是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缺一不可,否则文明就无所依赖,站立不稳。两个载体的关系决定了文明的强弱和延续:如果相互支撑,文明就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倘若搭配不当,文明就发育不全、难以为继。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精神载体(孔子学说)和政治载体(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自那以后,两个载体始终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内核,跨越两千年而不变,由此保证了文明的主体

4、性始终坚固。相比之下,世界其他主要文明都不是这种情况。例如,西欧一直没有形成两大载体的有机搭配:古希腊既没有完整的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尽管古希腊哲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作为欧洲最早的文明,它却如过眼烟云。罗马时期的欧洲形成了庞大帝国,其国家力量强大,却长期未出现统一的意识形态;待这种意识形态(基督教)终于出现时,罗马国家却行将就木。中世纪的西欧维持了基督教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文明的精神特征十分明显;但“国家”却被抛语文试题卷第 1 页(共8页)弃,封建领地解构了国家,也解构了社会。当然,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有能力

5、并且有意愿融合一切外来文化。在中国历史尚没有文字记载的萌生时期,就有黄帝族和炎帝族融合的传说,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源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华夏与百越、九黎等文明的融合,形成东亚大地的文明主流。再往后,关于“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说法,体现着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互动,而互动的结果,则是出现夏商周三代的变化和秦汉统一的国家,完成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使命。这以后,“中国”和中国以外“异域”的交融互动就成为融合的主题,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许多人在讨论中华民族的属性时指出: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血缘的民族,而是一个文化的民族。从血缘上看,中华民族是诸多种群在历史上形成的集合体,呈现出生理方面的

6、多样性;然而从文化上看,中华民族显现出高度的同质性,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而共同的文化特征正是在几千年文明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融合造就了中华文明。(摘编自钱乘旦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材料三: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本,仅凭个体研究者的力量,难以形成全面、精确、鸟瞰式的观察与分析。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引入,能够帮助人类形成更加完整、精确的文学文化史。对于诗词歌赋甚至小说等海量文本大数据,运用无监督学习的聚类算法技术,可以迅速从全局视角获得文本内容题材的分布和结构,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例如,LDA主题模型作为一种文本挖掘工具,能够从文本中发现潜在的主题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等领域。运用这一模型,可以识别出全唐诗、全清诗或其他海量文学作品中的不同题材,进一步对每篇作品的单字属性分布进行计算和加总,还能将每一首诗归入识别出的题材中,甚至能绘制出一个历史时期中的诗歌题材演化图。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75293.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