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db:作者] 文档 2024-01-30 20:03:30 0

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以下展示关于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试卷上答题无效)   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4.01.29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传统乡

2、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串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于“乡土性”,货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3、“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说,文学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打开了辽阔的空间。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 ,而更多代表一种

4、价值。 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 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窝文学”概念,所谓“侨窝”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即便鲁迅之后的乡土小说作家很少直接在小说中套用这种叙事模式,但以空间移动为表征的阶层流动

5、和艰难的主体化过程,还是作为隐形的情结深刻地铭写在新文学作家的文化心理之中。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城市成为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 因此,鲁迅开启的乡土小说和塑造的漳州市 2024 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8 页) 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在文学的现代化叙事中具有经典意义。在现代作家那里,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是附属于整个系统性的启蒙工程,对乡土加以再现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的一种否定;二是以诗化形式实现作家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乡愁

6、便是对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一种回望和怀恋。 其中,第一个层面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封闭静止的乡村是愚昧和贫弱的,而在乡土空间之外高悬着一个全新的、充满异质性的价值空间,因而离乡和进城成为乡村与城市结构关系的另一种呈现。从根本上看,这个价值空间是一个迥异于传统价值秩序的现代空间,其在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存在对深陷于传统的、闭塞的乡土空间的作家构成了极大吸引力。 乡土的第二个意义层面由第一个层面延伸而来,投身于全新价值空间的作家虽然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但却很难在实际生活层面将抽象的价值经验化,于是他们转借浪漫主义的抒情形式来完成主体的自我认同,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呈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色彩。此外,左翼作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春宝娘,其悲惨命运凸显出乡村阶级压迫的残酷。叶紫的丰收等小说,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农民命运的悲惨和抗争的悲壮,他塑造的立秋、福生等是乡土文学中颇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左翼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对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主题的呈现,成为解放区文学“革命叙事”的先声。乡土在上述两个意义层面之间不停切换,作家的主体化过程所依托的空间,就是这个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面目均已不再纯粹的乡土。这里的困境是,无论作家的主观意图如何,都无法将乡土从现代化或现代文明

[db:内容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184333.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