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2024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一诊)语 文2024.03.06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材料一: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 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 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
2、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 先从地理环境来看, 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 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 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 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 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 北部地理结构开放, 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 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
3、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这种“中原窗于周边”的地理优势, 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 我们应当看到, 在中国历史上, 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 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 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 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语文试题第1页(共 10页)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
[db:内容1]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196247.html